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构建“3+4+1”培养体系 助力乡村幼师成长


发布时间:2025-05-2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5日04版

在乡村幼儿教育的广袤天地中,幼儿教师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为全面提升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助力乡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推出“乡村幼师成长助力行动”,构建起独具特色的“3+4+1”全周期乡村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通过3年学校教育夯基、毕业后4年跟踪指导蜕变、1年高级研修班升华,致力于让乡村幼师从“会”带孩子进阶到“慧”带孩子,为促进乡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夯基期——3年学历教育,培养“乐教适乡”的幼儿教师

在“3+4+1”全周期培养体系中,3年的学校教育作为职前培养阶段,是整个计划的基石。本阶段以“乐教适乡”为核心目标,既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又强调教育情怀与运用乡村环境的适配能力的培育。旨在培养热爱教育、扎根乡村,既能兼顾保育、教育,又能运用乡村环境特有材料的幼教人才。

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构建。在乡村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基于幼儿园乡村教师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以“一践行三学会”为引领,突破传统单一技能导向,构建四维能力目标,以职业信念、心理韧性、伦理决策、保教能力、安全保护、玩教具创新、文化自觉、教育管理、资源整合、反思研究、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12个核心要素为可观测能力指标,开发“能力映射矩阵”。

需求导向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乡村幼儿园岗位需求,设计了一系列乡村教育模块,嵌入到已有的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幼儿教师的具体能力。

场景化教学模式。精准对接乡村幼儿园教育三大典型场景需求。创设“院校模拟场景+乡村真实场景+虚拟增强场景”三维度深度融合。用精准场景解决真实问题,用系统耦合促进能力融合,学历阶段“学场景”→跟踪阶段“用场景”→研修阶段“创场景”,形成能力螺旋上升,培养“能进教室、能下田野、能用科技”的新时代乡村教育者,为乡村幼儿教师培养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蜕变期——4年跟踪指导,降低新教师流失率

毕业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结束,而是新的成长阶段的开始。在毕业生走向乡村幼教岗位后的4年时间里,郑州理工职业学院通过持续的跟踪指导,助力他们实现专业上的蜕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从而有效降低新教师的流失率。

精准滴灌式成长支撑。学校建立专门的跟踪指导团队,跟踪团队成员由高校专业教师、教育专家以及优秀的一线教师组成。学校通过定期走访、线上交流等方式,了解乡村幼儿园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云上+线下”立体化支持系统,毕业生随时交流分享教学心得、提出疑问,指导团队及时给予解答和建议。构建4年跟踪指导指南,形成了以“半年一主题,四年成体系”为核心,兼顾乡村教师的成长节奏和实际需求,精准滴灌确保指导“可落地、有成效”。

升华期——1年高级研修,打造“乡育菁英”

打造“乡育菁英”旨在通过培养乡村教育领域的优秀骨干人才,推动其从基层实践者向教育引领者转型,因此,学校设计了研修定位与目标,实现从实践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蜕变。运用专业引领力、创新研发力、区域影响力三维升华目标。

自“乡村幼师专业成长助力行动”实施以来,经过10年的探索创新实践,郑州理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成立7支教科研团队,获批河南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郑州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推进校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和虚拟教研室,获评12门校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受益师范生8000余名、婴幼儿6万余人,学生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更加深厚;省市级各类比赛获奖180余人次;保育师资格证书取得率达99.6%,乡村就业意向率达83.3%。职业发展后劲足,职业胜任周期显著缩短,教育辐射成效显著。返乡毕业生中80.2%以上受到不同级别表彰,23%获得各种学科教学竞赛奖,63.5%以上成为园乡县级骨干教师,20%以上成为优秀班主任,10%以上已成为园所的中层领导,5%已成为校级领导。

自“乡村幼师专业成长助力行动”实施以来,构建了“3+4+1”全周期乡村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是郑州理工职业学院在乡村幼儿教师人才培养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这一培养体系,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为乡村学前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助力幼儿教师实现从“会”带孩子到“慧”带孩子的跨越,达到“培养一个师范生,改变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的辐射效应。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