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项目引领、双团队支持、三阶梯递进”产教科创融汇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15
摘 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信、海尔卡奥斯等行业龙头携手,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依托学院,双方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资源开发及课程开发中心,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实现平台、资源、人才、场景、制度的深度融合。通过政校企行多元协同,创新“真项目引领、双团队支持、三阶梯递进”育人模式,建立“三对接”校企融合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专业与产业脱节、教师跨界合作不畅、学生技能与素养不同步等问题。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教师教科研水平及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持续注入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项目引领,三阶梯递进,产教融合,产业学院
一、实施背景—紧贴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驱动区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稳步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列,海尔、海信等领军企业的智能家电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代表,正经历着由传统产品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及服务化转型的深刻变革。这一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引领了产业升级,更催生出大量技术性更强、复合度更高、创新性更足的职业岗位,从而凸显了高水平技能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核心价值和战略地位。鉴于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与人才向高素质发展双轮驱动,成为破解产教结合中存在的融合不深、热度不均等难题的关键,旨在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深度交织与高效协同。
面对数字时代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已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专业发展滞后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教学资源未能及时跟进企业工艺革新、教师技能与企业技术前沿存在脱节,以及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企业岗位日益提升的需求。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与核心优势,其深化与拓展显得尤为迫切。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高级形态,通过紧密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构建产教科创融汇的协同育人体系。这一模式能够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升级节奏,促进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的跨界合作与知识共享,推动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从而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的侧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通过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产业学院为区域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主要做法
1. 创新了“真项目引领、双团队支持、三阶梯递进”产教科创融汇协同的育人模式
(1)真项目引领,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依据技术革新领域和内容布局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依托人工智能、国产化软件应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先后与海信集团共建“海信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建“工业互联网学院”、与商汤科技的共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与赛轮共建“海外班?墨学院”、与安恒信息共建“网安中心”、与芯恩集成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卓越工匠学院和青岛集成电路联合体等科教融汇合作载体。依托上述载体,融合各相关产业板块,强化内部产业协同,导入企业真实项目,加强项目落地,提升项目的交付能力和质量。
以企业真实项目导入为引领,以项目组为单位完成课题内容,一方面推动学校按照项目交付标准服务企业生产创新,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助力学校按照项目技术要求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储备。学校与企业形成了共投、共建、共享、共营的机制,引入了企业人员、项目、技术和资金、设备的进校,在培养效果和科研成果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激活了学校的创新链,营造了科教融汇的良好氛围。合作机制降低了企业人员投入、场地投入、设备投入的成本,切实做到了减员增效,校企双方均成为了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实际受益者,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如图1所示。
(2)双团队支持,双向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充分挖掘企业管理经验和学校人才培养优势,结合数智化专业技术特点,学校聘请进驻学校的企业工程师为产业教授或兼职教师,企业聘请教师为项目经理,打通校企双向专兼互聘渠道。组建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混编团队,围绕项目需求集体教研、共研课程、共同授课、共研教材,做到同步跨界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企业工程师进驻学校,以项目研发产出为核心任务,作为兼职教师融入教育链,形成专职教师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相互打通的机制,跨界赋能,优化教育链,激活教师的科研潜力。
依托共培、共研打下的基础,双师团队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任务要求,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依托企业生产场景、学校育人场景的优势,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信息化实训平台、教材,将行业、企业最新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依托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联合开展教学创新、技术与工艺创新、科研创新,并指导学生开展科创大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立共建、共享、共用、共创科教成果机制,建立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共培共育机制,实现双团队共生共长。
(3)三阶梯递进,打造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
在现有专业行政班日常教育传统课堂的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卓越工匠班、工作室、项目组、校中厂班组、科研团队等生产性的灵活组织,开辟出“学、研、创三阶递进”的新课堂轨道,打破行政班的限制,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学生作为学习者,进入卓越工匠班,学习项目所需技术技能;第二阶段,学生作为研发者,进入真实的项目组,在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研发,做中学,并根据工作绩效,领取工资;第三阶段,学生作为创新者或者企业准员工,与教师、企业工程师联合进行创新项目研发并到企业实习就业,赋能企业创新发展。通过以“学”拓维度,以“研”掘深度,以“创”提高度,三年内形成了学生从学习者到研发者,从研发者到创新者,再到企业准员工的人才的路径,做到了“学 研 创”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产业学院真实项目和科研平台的创新项目为支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日常教学课堂轨道+学、研、创课堂轨道”双轨同向同行培养。
构建课程培养体系和项目培养体系,两个体系学分对等,分别对应课程培养学分和项目学分银行两个认定体系,并行向前实施。依托各灵活组织的项目和任务,构建学习项目、真实项目、创新项目三级项目体系,通过学习项目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将企业真实项目与教学项目融合,开展生产性实训和研发,培养学生生产性技能;通过科研创新项目、企业技术平台与学校科研平台融汇,校企技术服务和教育教学双向赋能、和技能大赛,实现教学元素与科研要素的融合融汇。以两个体系为轨道,以项目为枕木链接两个轨道,打破专业和课程的界限,做到项目驱动专业及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2.多方联动,创新产业学院“三对接”校企长效运行机制
按照“校企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就业共助”的育人机制,政校企行多方联动,通过学校和集团对接成立理事会、产教联盟;二级学院与分公司对接成立产业学院;教研室与企业项目部(车间)对接成立校中厂和工作室,构建理事会决策、专家委员会指导和产业学院管理执行的三层职权体系和三个对接机制,分层建章立制,构筑共治共管根基,多方协同,实行民主集中管理,项目驱动,促进校企合作共赢,形成产业学院校企融合共生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与资源共享,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育人。
三、成果成效
1.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项目实施来,该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近4000人,参与生产性实训项目学生累计达到1300以上,除专升本学生外,占就业学生比例的65%以上,累计在海信、海尔、赛轮等合作企业就业学生超过1000人,其中287人已成长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7%,涌现了企业中层、高层领导的张信文、孙玉龙等一批杰出校友;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08项,其中国家级获奖39项。
2.技术服务水平提升
累计完成社会技术服务项目60余个,合同金额1000余万元,产品销售及科研成果转化额度达8000万以上,累计服务2000多个人月,代码量达到2000余万行;开展面向企业、中小学的科普教育达8000余人次。
3.五金建设成果显著
产业学院的团队老师成果显著:近年来来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特色专业5;建设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4本,获评省级优秀教材2本;获评国家模范教师1人、省级名师1人,建设省级教学团队4个,获评青岛市创新班组、青岛市工人先锋号3项;产业学院,打造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基地获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青岛市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等省市级以上实训基地9个。
成果在全国同类院校推广应用,先后有283家院校来校专题交流。在全国高职类会议上介绍经验36场次,举办育人模式、三教改革、智能家电等全国师资培训班100余个,培训教师3万余人日,37所院校借鉴、引用本成果。来自新华社、人民网等60余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记者先后到产业学院调研采访。
四、经验总结
1.理念创新——“跨界赋能、真岗育人”职教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理念
瞄准区域产业优势,结合现代产业学院特点,提出“跨界赋能,真岗育人”理念,引企入校,共建、共研、共培,真实项目为引领,组建“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混编的工作室、项目组或创新班组,跨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界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并在绩效工资的激励下培养老师和学生,形成了双轨协同育人格局和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理念。校内外双师团队支持,实现校企育人与研发能力互补、师生学习与工作能力互补,校内教学条件和企业生产条件多维度的双向跨界赋能。并服务赛轮、海信“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搭船出海,开辟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际化育人路径,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在同类院校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2.模式创新——真项目引领、双团队支持、“学、研、创”三阶递进的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产业学院和科研平台等载体,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团队进驻学校,打日常“教学课堂轨道+学、研、创新课堂轨道”双轨同向同行育人路径,通过深化企业真实项目与教学项目的融合,企业技术平台与学校科研平台的融汇,校企技术服务和教育教学双向赋能、实现了教学元素与科研要素的融合融汇;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设备等产业先进元素和工匠精神及时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打造了卓越工匠培养的“学习项目支撑训练课堂、真实项目贯穿生产性研发课堂、创新项目引领创新、大赛工作室课堂”三课堂体系,形成了学生从受训者到准员工,再到创新者或实习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了“学、研、创”三阶递进的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推动了企业需求侧要素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同向发力,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实现了校企、校地同频共振、同向共行。
3.机制创新——“多元主体,互利共赢”
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学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投、共建、共用、共管的产权体系和理事会决策、专家委员会指导、产业学院等载体管理执行的三层职权体系。学校与集团对接成立理事会、产教联盟,作为决策层、管理层明确细化责任目标、规范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了共投、共管的机制和互信机制;二级学院与分公司对接成立产业学院等共同体,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项目导入、人员投入机制、师生共研机制、学分银行机制;教研室、工作室与企业项目部(车间)对接成立校中厂和工作室、项目组、创新班组,完善了教师、学生 绩效考核和学分赋予的体系,形成了联合教学、科研、创新的机制。赋予各利益共同体事权、财权,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管理,形成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监督反馈闭环,促进了四链融合、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