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让技能人才既长于“一技”更独具“匠心”
发布时间:2025-05-20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14版
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培育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途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肩负起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全国总工会近年来评选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毕业于职业学校,彰显了职业教育对于大国工匠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和突出贡献。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大国工匠培育方面,仍然存在培养工作系统性有待提升、培养学生适应性不够强等问题。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更需深刻把握国家使命,以高质量教育为产业一线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以工匠精神铸魂,塑造内核特质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大国工匠的优秀基因,是技能人才迈向大国工匠的必备特质。职业学校的育人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在于以工匠精神浸润心灵,引导学生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职业教育应牢固树立“德技并修”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推进中高职思政课程一体化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持续将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典型案例系统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打造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设立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在学校网络宣传、校园景观、内涵建设等方面突出工匠元素,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教育场景,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和职业发展全过程,让技能人才既长于“一技”,更独具“匠心”。
以关键能力强基,打牢腾飞基础
大国工匠是技能人才的佼佼者,具备精湛技艺、创新思维、坚定信念等能力素养,既能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也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大国工匠培养的基础阶段,必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根基,强化职业综合素养。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是实现大国工匠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其基础是办学条件达标,其核心在于夯实“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合并、集团化办学等形式,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土地、校舍、教室、设备等短板,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整体提高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要推进教育教学关键要素全方位改革、全链条发展,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将教育场景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把技术工艺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真刀真枪”地练就岗位所需的过硬本领,增强创造性思维、技能钻研意识和数字化应用能力,为大国工匠成长植根培土。
以产教融合提质,增强培养适应性
产教融合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根本模式,大国工匠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成果体现。实践证明,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了大国工匠培养的成效。要建强做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架构完整、制度明确的实体化运行模式,推进形成政府部门、牵头企业、牵头学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生机制,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层次合作转变。职业学校应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据产业升级、业态创新、技术迭代带来的新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专业,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优化教材形式、完善实习实训标准等,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适配度,成体系集群化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贯通培养铺路,畅通发展通道
技术技能积累规律表明,技能成长遵循“宜早、宜长、宜贯通”规律,越复杂的综合技能越需要长期积累。大国工匠培养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积累成长。要打通职业教育学生成长发展通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实施长学制贯通培养,推进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贯通,一体化设计专业设置、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安排、实习实训、评价机制等培养要素和培养过程,确保学生技能的一贯式递进式培养。要拓宽技能人才职后学习渠道,构建贯穿从业周期的技能成长体系,打通技能人才职后“学习—工作”转换通道,满足其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育学习与技能精进需求,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多次转换、循环上升新格局,为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政策激励导引,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大国工匠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离不开尊重技能、争做大国工匠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着力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选树、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在薪酬收入、职业发展、福利保障等方面充分体现技能人才的技术和社会价值,将价值回报与技能水平、实际贡献相匹配,增强技能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要利用好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品牌活动,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育人成效,讲好工匠故事、展示工匠形象,全方位加大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厚植“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浓厚氛围,逐步扭转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引导广大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教育,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作者:林 宇,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