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教人才打通“校门”和“厂门”
发布时间:2025-05-1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14日02版
职业教育以鲜明的类型特征和特色优势,让更多技能人才在不同成长赛道上逐梦出彩人生
近日,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探索形成的“校门对接厂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战线关注焦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了校企合作范式,也为职业学校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搭建了“快车道”。
近年来,职业教育战线以“一体两翼五重点”为主线,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推动产教资源互通流动,推动校企合作办学、育人、就业等走深走实,逐步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和育人新形态。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以鲜明的类型特征和特色优势,让更多技能人才在不同成长赛道上逐梦闪闪发光的出彩人生。
在全面构建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或逻辑框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关主体应进一步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积累规律,聚焦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经济变革需要,持续探索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形态。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省级政府应进一步提升履行“统筹发展职业教育”职责能力,立足域情教情产情,调整优化区域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结构,对基层一线“培养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规范性指导和制度性约束。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产教要素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关键所在,从而建设与国家战略相符合、与产业变革相匹配、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贴近的“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金学生”。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有效共建混合所有制学校、产业学院、跨企业实践基地等,逐步构建起多元办学格局。推动“行业、产业、企业、职业、专业、就业”多维联动、协同发力,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平台载体、形式内容、监测评估和泛在空间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相关主体应从标准、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基地等入手,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并为要素合理流动提供最大支持。以关键要素改革为基点,进一步打通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系统边界和制度障碍,加快构建“中高本企”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支持政行企校协同深化关键要素改革,将科学的政策资源、先进的产业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瞄准部分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在相关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实施高技能集群培养计划。
优化政策环境,营造人才培养良好氛围和制度创新至关重要。相关主体应始终秉持“大职业教育观”,树立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全方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统筹社会各方力量资源,为构建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汇聚强大合力。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建立组合式、清单式支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包”,切实保障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和作用发挥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王敬杰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