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三融三促”培养国际文旅人才


发布时间:2025-05-1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13日06版

旅游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文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培养“厚素养、善语言、通文化、懂旅游、精服务、能创新”的国际文旅人才

职业院校文旅相关专业要通过产教融合、思政嵌融和文明交融,促进人才岗位适配度、文化自信力和国际胜任力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不仅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而且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作用愈发凸显,通过旅游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与意义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文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岗位适配度不足、文化自信力不足、国际胜任力不足”等问题,拓展导游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厚素养、善语言、通文化、懂旅游、精服务、能创新”的国际文旅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以全人教育理念为遵循,以“三融三促”为机制,以“产学研创赛”为路径,探索构建国际文旅人才培养新模式,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作为。

产教融合

促进人才岗位适配度提升

学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技术变革与全球化趋势,产教融合推进国际文旅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岗位适配度提升。

一是校企共建订单班级。建立“双导师”制度,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旅游旺季强实践,旅游淡季强教学,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打造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实现语言能力、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四强化”。

二是实施国际产教合作。与新加坡Luxury Tour旅行社、美国迪士尼乐园、意大利歌诗达邮轮、迪拜帆船酒店等全球顶尖旅游企业合作,构建“海外实习+跨境项目”的进阶培养链。

三是参与国际案例申报。申报全球大学生旅游案例研究(Global Travel and Tourism Partnership),师生赴法国尼斯竞技交流,斩获金奖,师生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思政嵌融

促进人才文化自信力提升

学校把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标准解读、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中,多维度促进人才自信力提高。

一是通过“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在线课程,时时学,处处学,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学校牵头起草中国首项旅游国际标准《旅游及相关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要求与建议》(ISO14785:2024),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标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使人才具备接轨国际的专业水准。

二是与导游专业联动,依托国家级现代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立德树人的内容数字化和场景化,帮助学生感知祖国山河,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通过“产学研赛创”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情感,以“产”为起点,以“学”为核心,以“研”为推力,以“赛”为检验,以“创”为拓展,通过听、看、查、测、访、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

文明交融

促进人才国际胜任力提升

通过校、政、行、企、协五方联动,在国际认证、全球师资、国际会议、海外实习、境外交流、案例申报等方面搭建国际化育人平台,促进人才国际胜任力提升。

一是开展世界旅游联盟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和复核,构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增设“数字文旅出海”“国际旅游业概论”等课程,为文明交融构建教育生态。

二是开展全球招聘和出国培训,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组织学生在国际会议和海外实习中进行跨文化实践,展现“中国服务”之美。

三是创新实践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学生参与海外项目,通过公费、自费和公费+自费等形式,支持学生赴美国、韩国、泰国、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研修、交流或攻读学位,学习数字营销、设计创新、旅游企业管理等专业,对表现优异者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证书,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

全人教育认为教育要挖掘人的潜能,使其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精神、灵魂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文旅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具有某些技能的产业工人,更是要培养完整的人,使他们具有开阔的头脑,对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具备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博雅之人,走允能之路。基于此,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目前是全国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中学生规模最大的,每年招收4个班。通过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立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2本,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重点教材2本。与此同时,学生岗位适配度大大增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对旅游英语专业2023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的教育有效性、总体满意度、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效果和对母校的推荐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作者:李晓红,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