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锡职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


发布时间:2024-05-0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5月7日06版

1.jpg

无锡职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王海荣在企业调试工业机器人设备,他身后是学校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及工程应用团队为企业研发的立体仓库。李尧 摄

2.jpg

工业机器人通过机械臂抓取产品自动化去毛刺。李尧 摄

■特别关注·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增强服务产业能力、优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凸显“类型教育”特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持续提升服务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能力,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

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传统的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多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专业集群建设模式,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学校以主持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为高起点,精准对接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出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大技术特征,打造数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7个专业群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形成“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集群模式。以高水平专业建设为统领,整体推进“金专业、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强化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资源集成优势,切实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瞄准地方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布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和路径,系统化设计多种成才通道,创新“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主体联合推进,德育与技能、专业与创新教育融合,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社会紧缺的双证实用型、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2023届毕业生高技能证书获取率达20.28%,专业复合型人才比例超70%,创新创业型人才比例达15%,形成多样化、多通道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在校学生累计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7项。

坚持技术引领

打通科技创新产学研用链路

创新要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来理解:科技创新是从无到有、“从0到1”,技术进步则是深化应用、“从1到N”。高职院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是助力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学校以服务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服务地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学校主动适应装备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集成大创新平台。与施耐德、西门子、无锡透平叶片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聚焦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控、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实施“智能制造+AI”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建设23个科研实验室,建成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校企合作共建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个产业学院,进一步加强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年均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100余家,有效促进了校企融合发展,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传授不同,需要身体力行的“具身式”指导。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或不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以智能制造领域优势专业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三进”工程,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赴企业和园区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聚焦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数字化系统等研究方向,建设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形成8个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依托稳定的团队和平台,申获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标准16项。

坚持科教融汇

营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生态

理顺与职业院校“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凸显跨界、融合、生态属性的“类型教育”特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专创融合、科创结合的产教协同办学新路径。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牵头成立无锡市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云智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机械行业工业软件与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机制为关键、资源为要素,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加强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校地合作,搭建多类型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破解应用技术难题,助力地方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近5年,学校申获国家自科、国家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0多项,师生授权专利3000余件,实现专利技术转让转化426项,累计技术合同额超过2.1亿元,每年为企业完成近200个技术开发项目。

服务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学校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体作用,促进专业教师供给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探索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新机制,为汇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平台、项目、技术、资源”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无锡滨湖区、惠山区和常州武进区等地方政府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无锡市“湖湾院所联盟”共同实施政产学研“三进”工程,聚集区域高校科技人才带成果、技术和团队“进园区、进街道、进企业”,并成立无锡职院梁溪创新与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市技术交易市场滨湖分中心,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近5年,累计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58项,单体超过千万元项目3个,为企业开展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经费达2.65亿元。

(作者:周桂瑾,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