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7-09-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广东省信息

产业学院是深度推进高职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一、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产业学院良性运行的前提

根据广东“十三五”规划的产业发展目标,学校积极观照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对接广东现代服务业、佛山和南海高端制造业及其未来发展,多管齐下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第一,战略整合两校区资源,重构专业框架。构建工科、理科类专业体系新框架:工科专业立足南海,服务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文科立足广州,服务电商、会展集聚地。

第二,依托二级学院与优势专业(群)建产业学院。立足轻工行业,面向生活产业,学校成立了轻化工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依托其中的优势专业(群),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与白天鹅酒店、雷诺、华为、SGS等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成立白天鹅学院、雷诺钟表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重点对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注重专业交叉融合,以及与产业群、产业链的对接。

第三,明确非盈利性与复合功能。产业学院具有非盈利性和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培训等功能,既是学校的产学研基地、“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又是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训)中心、产品研化中心、营销与推广中心、集团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是校企双方的品牌辐射重镇、社会形象代表。

二、创新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的核心指向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制高点,坚持立德树人,提出创新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新的职业能力观,即面向职业群或职业面,强调沟通与协调、信息技术应用、中文写作、国际语言和规则通识等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依托广东轻工职教集团、广东轻工职教协同育人中心等平台,深化“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从纵向上培养创新性技能,从横向上培养综合职业技能。

    三、以产业为纽带产教融合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途径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产教深度融合的道路,有利于从“贴近产业”到“融入产业”。学校以产业为纽带,进行了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产业学院建设工作。

第一,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用二元甚至多元投资主体结构,构建利益相关各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第二,创新性打造“学校-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梯级人财事权的下放与承接体系开展具有实效性、创新性与监控性的动态建设、责任管理、绩效评估与质量监控,如雷诺钟表学院积极承接机电技术学院的权力下放,开展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项目驱动型人才管理模式、实行现代学徒制和弹性学制、制定“三三制”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等。第三,校企共建共有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规模不低于师资总数的20%,编制共用、双主体考核、双主体付酬。第四,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真需求、真项目加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条件建设,如钟表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设立钟表专业工匠室,打造精密制造实训基地,体现出钟表专业文化宣传和技术服务特色。

四、合乎学校实际融合特色是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

切合实际、融合特色是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也决定了产教融合的张力和效应。例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成功建设的前提是“一镇一品一专业”,即专业类别较少、与镇区经济对口度高,而广东轻院院系规模不均、面向产业的专业覆盖面较广、门类较多,并且存有专业同质同构、专业资源叠加与浪费等问题。从整合优化的角度出发,学校展开了积极探索。第一,撤系建“院”,“院”中有“院”。撤销原有系,按照专业群设置了10个文、理科类二级学院,利用其中的特色专业(群)、优势专业(群)开办产业学院,相当于“三级学院”而中山职院的产业学院在建制上相当于学校的二级学院。第二,制定产业学院设置、管理与建设办法。一是制定并颁布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设置管理暂行办法》,二是研究并编制产业学院发展长期规划,并通过报告等形式公开年度发展质量情况,三是推进建立产业学院定期工作会议制度,反思当前、筹划未来。第三,促进“专业(群)-产业学院-产业群(链)”紧密对接,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如依托食品与生物技术等优势专业建设SGS检测学院,带动学校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工业分析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发展。

(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供稿,全文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3期,作者:卢坤建校长、周红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