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问道,道在脚下
发布时间:2011-07-11
6月25-26日,以“展示职教风采,培养阳光青年,构筑人人皆可成才之路”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我院由院长邓志良、党委副书记黄天民、副院长闵敏带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以“课堂魅力”、“职场魅力”、“发展魅力”三大模块为载体展示职业教育特色和核心理念,展示职业学校坚持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之路带来的丰硕育人成果和广阔前景。会议展示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以来的成果,举办了示范建设成果资料展,组织了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召开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题研讨。短短两天,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高职的风采和魅力,密集的信息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一、 高职示范院校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从闭幕式上李进教授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数据。示范100所高职院校带动了全国1200所高职院校,确立了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形成了二级辐射,推进了100所骨干院校建设、133所省级示范校建设;示范建设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到60%以上,带动了学校90%以上的就业率,示范专业达到95%以上的就业率;示范院校30%的跨省招生、10%的西部招生,推进了合作联合培养西部学生10余万人次;示范院校基本上都新建了3-5个实训室、实训基地,推动了校均每年为社会技术培训13000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700人。示范建设四周年的成果展示了高职富有魅力的一面,示范院校的建设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一批优秀的职教团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榜样。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令人欣喜,也坚定了高职战线不断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 教学创新改造传统教学模式
任何改革、发展和创新归根结底是人在起作用,我们的高职教育也一样。我们有准确的定位、清晰的方向,而落脚点仍然是人——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和接受高职教育的人。我院实施的师资建设“五大工程”,遵循“培、引、聘、访、考、研”六字方针,目标是培育一批以专业带头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一点是与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相符的。在各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组成联盟的时候,师资也应是联盟的一部分,互聘互用,才能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扩大优质师资的受益面。而对学生而言,以教学职业学生为最终目标也很明确,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以社会接纳学生为衡量标准的。在此次展示会上,优秀毕业生形象案例和在校学生优秀作品案例两个部分彰显了在此轮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引人注目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高职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是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平台。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彰显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 政校企合作指路高职教育办学方向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之路中的“合作”包含着政府与学校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本次展示会上的成果,无论是教学资源库还是各种创新案例,都得益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我院“官助民办,市场化运作”的信息产业园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校企共同体,无一不与校企合作相关。更多的院校开始从单一主体办学走向政府、学校和企业多元主体办学。我们的示范院校所实践的、示范成果所展示的,就是学校专业与社会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对接。校企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优秀的人力资源。
四、 国家需要赋予高职全新使命
此次会议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坚持职教质量,体现示范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形成自己的创新观、人才观,为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努力。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早已明确,坚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非常清晰,坚持推进“校社联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也很清楚,坚持实施“理实一体,实训并重,双师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正在不断深入探索,坚持完善“内外协同,双向评价,质量监控”。在经济发展转型新时期,高职发展处在体系建设新阶段。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植根于实践的一类教育。理论来源于创新实践,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进一步创新。我们的高职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重视创新探索,直接与企业行业需求对接,直接与经济建设发展紧密联系。我们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校企合作发展的正确方向,就要坚持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解决瓶颈问题,迎来新的发展。
本次大会总结了我国高职教育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骄人成就,探讨了未来改革发展之路,使高职战线在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大背景下,明确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我院自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若干成果,而此次大会给我院在““十二五””期间改革展新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一定会把本次参会的所见所感有效吸收到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中,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