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2022-11-27 浏览量:

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职业院校的独特作用,既是非遗传承事业所急,也是职教突破发展所需。学院立足自身实际和地方非遗文化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彰显校本特色与区域特色,做大、做强、做优区域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保护产业,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培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促进传统手工技艺非遗成果转化,促进其与地方文化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学院服务地方发展。

一、主要做法

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工作,不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还举办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交流展等一系列“非遗”传承活动。打造品牌教育,促进非遗成果转化,促进其与地方文化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成立非遗研究院和大师工作室

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工作,先后成立了非遗文化研究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搭建规范的文化传承平台,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对于梳理、展示非遗文化发展史,珍藏民族文化记忆,填补行业空白,研究和发展非遗事业意义重大,同时也形成学生、学校、社会全方位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格局。

(二)培育“师徒制”非遗文化传承人才

发挥大师的引领带头作用和品牌效应,广泛聚集对非遗感兴趣的人才,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人才梯队。完善师徒制人才发展链,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大师带徒授艺,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带领团队进行工艺制造和创作,切实提升制作团队整体技艺和非遗文化作品的水平和层次。

(三)以非遗特色文化促动产业转型

搭建非遗产业开发平台。积极打造“旅游+非遗文化”的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加强非遗产品的研发创新,通过艺术加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将非遗文化作品转型为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文旅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如推动“赫哲族鱼皮技艺”手工艺产品创新转型,将传统技艺与本土材质结合,开发出 10 余种独具黑龙江特色元素的民艺收藏品、手工艺伴手礼,深受市民及游客的喜爱,开创了非遗人才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四)以活动推介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

将非遗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社区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连续三年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在百姓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以建党98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等为契机,举办非遗人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不忘初心.匠心传承——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文艺演出、非遗摄影作品巡回展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关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五)打造鲁班育人文化活动品牌

一是组建鲁班文化育人队伍。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鲁班文化教学育人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将鲁班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丰富专业文化;以辅导员为骨干的鲁班文化思政育人队伍,将鲁班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以学生社团干部组成的鲁班文化自主育人队伍,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把鲁班文化育人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互融,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培养。

二是学院以培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为核心,开展鲁班文化育人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建筑设备安装大赛和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三是建设具备资源检索、自主学习、数字交流功能的鲁班文化资源库。包括百工圣祖、匠心造物、鲁班传人、鲁班文化四大模块,涵盖了鲁班百科、鲁班传说、鲁班智慧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展示方式,是传承鲁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通识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升学习兴趣,实现鲁班文化与人才资源的应用与共享。四是重视学院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布置,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加强宣传栏、黑板报、文化廊等文化媒介的建设。

二、成果成效

(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管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全过程育人,将中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开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艺术》慕课,进行手工技艺传承资源系统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融入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元素,构建建筑特色手工技艺传承校园文化,以“鲁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基调。

(二)以大师为“引领”,开展工作室建设和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培养工匠精神。打造以大师为核心的大师团队,完善师徒制人才发展链,加强技艺传承,助推创新手工技艺传承社团、“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志愿者联盟和手工技艺创意文化工作室建设。

(三)以成果为导向辐射带动,凸显“示范”作用,促进成果开放“共 享”。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建立“非遗”技艺传承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推广手工技艺传承项目;结合赫哲族传统节日“开江节”,与黑龙江省抚远市开展传承项目技艺制作大赛;利用职教活动周,举办社区传承项目表演,展现学生技艺和传播传统文化;打造学院特色非遗手工技艺传承文化品牌,并实现成果转化。

三、经验总结

(一)深入理解、领会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面系统地认知“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战略意义,清醒的认识到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定位,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是职业院校的使命。

(二)借鉴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良经验,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和挖掘所处地域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以及学院自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从实际出发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创新。

(三)积极构建“非遗”在职业院校教育实践中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路径,对有效实践和创新做法进行梳理提炼,积极推广运用,从而引领学院特色发展,带动“非遗”在社会层面上的整体提升。

四、推广应用

本案例可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参考借鉴,更新和完善各自的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非遗在青年中的传承与传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作者: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李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