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智水润心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化育人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23日06版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示范院校,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构建“上善若水,智水润心”的水文化育人理念,大力开展水文化育人改革实践,将水的“博大、包容、谦恭、坚韧、齐心、灵活、透明、公平”品质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融进师生血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引领学院快速健康发展。

以水铸魂,挖掘水文化育人思想

诸子百家论水哲学体现了“善德行”的育人思想。以道家老子为代表的“水之七善”思想,颂扬了热情奉献、谦让谦虚、豁达开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科学求实、机动灵活的品质。以儒家孔子为代表的“水之九德”思想,颂扬了无私奉献、尊重规律、仁爱友善、勇敢顽强、公正公平、一丝不苟、坚忍执着、清正廉洁、创新奋进的品质。以墨家墨子为代表的“兼爱犹水”思想,颂扬了团结友爱、吃苦耐劳、服务社会、勇敢担当、崇尚劳动等品质。

中国古代治水实践体现了“重疏导”的育人思想。大禹治水改“堵”为“疏”,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人民至上、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尊重规律、科学施策的精神。李冰治水“深淘滩,低作堰”,修建都江堰,体现了尊重科学、创新有为的精神。

中国现代治水实践体现了“励拼搏”的育人思想。红旗渠精神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三峡移民精神体现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抗洪精神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水实践,为水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思想典范和行为标杆,其博大精深的育人思想内涵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度契合。

以水为师,践行水文化育人理念

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水哲学思想优化育人顶层设计,创新构建了“上善若水 智水润心”的水文化育人理念,自觉将优秀水文化蕴含的“善德行”“重疏导”“励拼搏”等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启智润心,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融为一体。通过发扬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发扬智者乐水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高超技能;发扬善利万物的利物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奉献的担当;发扬清正如水的廉洁精神,培养学生清正自律的品格;发扬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培养学生宽容博大的胸怀。

以水导行,创新水文化育人路径

——构建水文化育人三大体系。

建立水文化育人组织体系。成立水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覆盖学生思想素质引领、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全方位水文化育人体系。

健全水文化育人制度体系。将水文化育人纳入章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培养等行为制度、规则和教职工入职、学生入校宣誓、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过水门等典仪规范,营造水文化制度育人浓厚氛围。

构建水文化育人评价体系。结合水利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将校内达成度评价和第三方认可度评价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连续跟踪观测,综合了解水文化育人对学生素养的培育效果和对学生发展的持续影响。

——打造水文化育人三大队伍。

打造水文化育人管理队伍。坚持重心下移,推进党支部向基层延伸,推行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和专业带头人“三任一肩挑”,打造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实现管理、育人相统一。

打造水文化育人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承水之德,如水润万物一般,化育心灵、因材施教、立业立人。加强教学督导评价,规范教学行为,积极引导教师回归育人根本,争做“四有”好老师。大力实施学历提升计划、职称助推计划、职业生涯辅助计划等,提高教师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

打造水文化育人学工队伍。以辅导员能力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学历提升、工作交流和能力大赛等多种途径,培育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整合日常教育管理、专业素养培育和朋辈交流示范的育人作用,立体作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带动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改善和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搭建水文化育人三大平台。

搭建水文化“一会一刊一论坛”科研平台。成立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组建水文化研究与应用团队,承接“重庆三峡库区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庆古镇水文化历史记忆发掘与应用研究”等20余项省部级涉水课题。创办的《巴渝水文化》期刊,获评“重庆市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举办全国“巴渝水文化论坛”,邀请全国知名水文化专家学者,聚焦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水关系、水与文学、水安全等前沿热点,共商水利发展大计。

搭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建成47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形成思想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体验、项目孵化、创业服务“六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各个阶段的需求。目前,园区入驻企业70余家,培育项目52个。其中有专业背景的项目46个,占比88%。

搭建“一站一联盟”社会实践平台。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工作站”,利用暑期、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开展水文化传播、日常性巡河护河等生态环保志愿活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水利水电职教集团、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共同组建水文化教育推广联盟,在全市主要河流沿线开展节水、护水、防汛知识宣传和水文化展演、水文化调研等实践活动,参与学生1000余人,受众2万余人。

——实施水文化育人“境堂戏”三大工程。

实施水文化育人“环境工程”。以“融入”的方式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可视、可感、可循、可悟的水文化教育场域。主动将水文化融入校训、校徽、校歌和发展战略,营造浓郁水文化环境。将水文化融入包括百米水文化长廊、千米水文化浮雕、万人水文化广场的“百千万”水文化景观工程,融入楼宇设计、命名和文化装饰,彰显水文化育人思想,实现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设置专门的水文化教育网站和在线精品课程,资料查阅方便,网络学习快捷,成为师生随身携带的“无形”教材。

实施水文化育人“课堂工程”。突出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构建以水文化为载体的集教学课堂、素质拓展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于一体的课堂体系。构建“1+1+N”水文化教学课堂,包括水文化教育必修课堂“文明在水之洲”、水文化育人大讲堂“上善大讲堂”和N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其中,“文明在水之洲”被评为重庆市在线精品课程,自主开发水文化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水文化教育导论》,被近百所大学的3万名学生选学。“上善大讲堂”自2013年起,已举办80余期,受众4.2万余人次。建设水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30多门,其中“水工建筑物”获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印水文化育人典型案例40多个。实现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同向同行。构建水文化育人素质拓展课堂。组建水文化教育推广联盟,常态化开展水文化、水文明宣传推广,全校90%的学生参与。举办一年一度的水文化艺术节,成为校园影响最大、参与度最高、内容最丰富的文化品牌。建设“川江号子”非遗传承基地和“川江号子”体验馆,开发《川江号子》非遗教材。构建水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课堂。成立水文化教育推广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水情普查、水利工程考察等系列活动。组建“水立方志愿服务团”,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公益宣传,参与学生1.3万余人次。

实施水文化育人“戏剧工程”。创编“中华文化”“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三台戏。通过戏剧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模仿、表演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体验式再现教育。“中华文化”一台戏。编演《中华龙舞》《大禹治水》《孔子观水》等剧目,追寻流域文明和传统水文化的印迹,增进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地方文化”一台戏。编演《巴渝武舞》《川江号子(系列)》剧目,弘扬巴渝儿女团结协作、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与人水和谐的智慧,传承非物质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行业文化”一台戏。编演《生命水利》《榜样》《抗洪》《河床魂》等剧目,展现水利人坚守初心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弘扬新时代水利工作者敢于担当时代责任、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风貌。

以水化人,彰显水文化育人成效

育人质量全面提高。通过水文化育人建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了学风的根本好转。学生上课出勤率达到99%以上,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达到90%以上。近5年,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20余项,其中国家奖80余项、市级奖240余项,受表彰1000余人次。

教师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水文化浸润,近5年学校教授、副教授总数达150人,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9人获评全国水利职教名师和职教教学新星,10人获评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骨干教师。教师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教科研项目88项,参加市级微课、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16项。

办学水平全面升级。通过水文化建设,带动促进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全面提升。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水利优质高职院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双高”院校建设单位、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重庆市示范性职教集团、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智慧校园等标志性荣誉400余项。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院水文化育人改革实践经验在全国103所职业院校推广,在15个省份的19所院校深度应用。3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学院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陈邦尚 李鸿 汪强 杨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