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联动、育才助产,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2-06-0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是产业振兴。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策应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践行职业教育服务发展宗旨,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区域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对接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种养加检”全产业链专业群,探索“双主体四融通三牵引”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两平台四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培养培训服务乡村振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共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多元合作赛事驱动,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构建“四方联动、对接发展、产教融合、育人助产”的乡村产业发展共生机制,在对接共生中育人才、搞研究、传技术、兴产业。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渠道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一、对接产业建专业(群),提高人才供给的契合度

专业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通过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的方式,确保专业建设的适应性、科学性、先进性。先后对接眉山“583”“2+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结构优化,将专业群建在区域农业产业链上,贯通种养加检,保障专业与产业的高度匹配。服

务眉山建设“粮油保障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对接发展粮油、生猪两大战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专业,保障全产业链持续发展,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构建省级现代农业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味在眉山”千亿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助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二、对接需求改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对接岗位需求,实施“双主体四融合三牵引”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形成育人“双主体”,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学生扎根基层创业的情怀,实现农业技术从教室到田间的无缝衔接。校企融通,学生身兼员工身份,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产教融通,按照实际生产过程开展教学;师资融通,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教师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护航生产全程;德技融通,全程贯穿思政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并重。

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组织模拟公司。一年级学生作为“印随者”,参与经营管理,培养学习热情,予以兴趣牵引;二年级学生作为“践行者”,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带领新生,予以能力牵引;三年级学生作为“引领者”,领导公司经营管理,或顶岗实习,予以发展牵引。

三、对接岗位改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按照农业产业

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人才培养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对接眉山优势特色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对接特色农业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致力于服务水稻、果树、蔬菜、生猪、家禽、泡菜产业振兴,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两平台三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以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产业、企业实际用人需求。

四、四方联动建机制,开辟农技推广新途径

学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聚合涉农主体,搭建农业产教联盟平台、合作育人平台、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平台,横向连接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纵向贯通市、区、村、社四级涉农主体合作通。联合技术服务、联合科技攻关、联合技术培训、联合产业振兴,构建了“四方联动、对接发展、产教融合、育人助产”的乡村产业发展共生圈,有效解决职教与产业两个系统“脱耦”的问题,在对接共生中育人才、搞研究、传技术,兴产业。政府动员组织,业主积极参与,企业提供服务,学校师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助农增产,开辟了“多元合作,赛事驱动”农技推广新路径,助推农业产业振兴。

1.联合技术服务

立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扶贫技术帮扶,联合组建农业产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粮食和大豆油料科技服务队、科

技特派员等,采取“关键农时季节常进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的方式开展技术推广和帮扶活动,走村串户推广种植技术,解决生产难题。水稻生产产竞赛实施过程中,师生深入农户进行生产技术服务,全过程参与播种、插秧、苗期管理及产量测量与品质测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联合科技攻关

学校长期与四川农业大学等大学,以及市、县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开展技术研发等。开展水稻、柑橘、蔬菜、畜禽、泡菜等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开展蔬菜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指导和服务;开展饲养技术、饲养设备、养殖场管理等养殖领域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与泡菜研究院合作开展泡菜技术标准研制。致力于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主持及参与培育新品种5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

3.联合技术培训

近几年,学校依托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等涉农培训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基层农技人员、种养大户等培训8000余人次,为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培养实用人才。培养了眉山种粮大户李相德,作为全国唯一一位农民代表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

的座谈会并发言,省劳模葡萄大王杨志明,省劳模晚熟柑橘产业领军人才陈波等,带动了水稻、果树等产业发展。

4.联合产业振兴

聚合涉农行政机构、涉农行业协会、涉农学校、涉农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根据具体项目需要,多元主体联合行动,协同实施。在人员上,农技人员、学校师生、农民积极参与;在任务上,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三项任务融通实施;在方式上,办赛事构建生产竞赛活动载体,开展水稻、葡萄、柚子等生产竞赛;传技术,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下田间,入圈场、进车间传技术、解决生产难题;搞营销,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农产品销售课程模块,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销售农产品。

五、项目驱动兴产业,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1.承办生产竞赛,服务粮油保障基地建设

学校作为承办单位,联合政府涉农部门、涉农高校等单位连续7年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通过搭建1个产业发展平台,瞄定优质、高产、高效3大目标,构建了政行校企4方同盟,强化制度、资金、专家3项保障,创新形成了“一优两高”1343产业发展模式,为稳粮保供、助农增收和“中国碗装中国粮”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经验。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计算方法》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推广期项目累计推广1236.68万亩,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214.34元/亩;实现新增纯收益26.50亿元,总经

济效益166635.29万元;期间共投入推广费用357.61万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1:9.32,减少温室气体(CO2-eq)排放194.83万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020年,四川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组办公室高度肯定并通报表扬“一优两高”1343模式,并作为“优质稻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农业农村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官网刊载《眉山构建“1343稳粮提质增收模式”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作出肯定性宣传报道。受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视察,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各级媒体多次报道宣传。

2.助力养殖企业,服务生猪生产基地建设

与四川省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共建动物疾病诊断中心,主要进行猪、禽、牛、羊等动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检测范围包括病理学检测、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20余个。中心自建成以来,辐射四川眉山、乐山、雅安等区域,服务养殖企业(户)200余个,累计检测样品3万余份,并长期为20余家养殖企业(户)制定疫病防治方案,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出诊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合作企业四川省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3.扎根田间地头,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联合川农果蔬研究所,推广晚熟柑橘新品种栽培技术5项,新技术8项,辐射面积30万亩,助力眉山晚熟柑橘被被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审定柚子新品种1个,推广3个,技术6个,辐射面积4万亩,助推东坡区盘鳌乡认定为“中国蜜柚之乡”。引进并推广葡萄新品种3个,葡萄栽培新技术5个,推广到合作的种植户达30余家,辐射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打造“秀芳”葡萄品牌。2021年,与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积极探索鲜食葡萄生产信息化发展之路”被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16个设施种植机械化典型案例之一,全省两个、全市唯一,有效探索了市场经济下鲜食葡萄种植的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生态发展之路,带动区域内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徐井万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杨加琼,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