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航空强国使命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航空产业“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2-06-0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6月1日08版

一所学校有没有活力,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正视责任的大气与勇气;一所学校有没有希望,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担当责任的锐气与正气。

航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支撑,航空装备产品更是大国重器。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与中国航空工业同根同源、血脉相承的高职院校,自1965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航空报国 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服务航空、服务国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时代、行业、产业同频共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航空产业急需的具有较高知识密度、技能水平、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奉献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以下简称“三高”)一线从业人员,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校创新的“三高”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示范,值得学习与借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7年前,为积极响应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德胜中级技术学校应运而生。

一路走来,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携着由责任担当转化的动力,主动适应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发挥航空领域的办学优势,与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合作探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为合作理念,成功探索出“名企引领、名校主导、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发展办学路径,创新“产教、军民、科教”“三融合”、“产业、专业”“两共生”、“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两同”共进的“三融两生两进”办学模式,形成多元开放合作的办学格局;创新“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专业集群化建设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并跑甚至领跑;创新“党建引领、三层改革、文化赋能”分类分层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破解了一个个难题,成功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征、行业特点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形成了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具有全国影响的“三高”人才培养系统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服务航空产业发展的能力。

勇于创新·踔厉奋发

——应局:直面短板,认真梳理问题清单

问题是创新的起始点,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现阶段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办学难合作、专业难建设、人才难培养等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破局:精准施策,探索“三高”培养方案

发现问题,就要一个个破解问题,学校精准施策,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出实招,见实效,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一是创新“三融合”,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有效破解办学难合作的问题。

坚持融合发展,创新“产教、军民、科教”“三融合”办学格局,形成命运共同体。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建成全国知名高职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有效服务航空产业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牵头组建包括航空工业成飞公司在内的54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和军队院校组成的行业型国家职教集团——“航空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航空企事业单位资源,助推航空产业发展;联合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公司等32家企业发起“四川省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受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委托,联合38家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四川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学校,军地协同搭建士官人才培养平台。学校联合航空工业成飞公司等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模具产业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联合中航无人机等成立成都无人机适航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与航空工业成飞公司共建航空智能制造创新基地,与瑞典海克斯康公司共建成都经开区数字化几何计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瑞士GF公司共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基地,是首批国家教育部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二是创新“两业”对接,产业专业同频共振,有效破解专业难建设的问题。

学校融入产业办专业,确保专业设置的及时性和引领性,实现“产业、专业”“两共生”。按照“对接产业、跟踪技术、凸显特色”的思路,与头部企业适时开办复合材料等新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并以产业技术发展引领专业建设,与航空头部企业共建2个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平台,搭建12个省(市)级协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航空技术创新与攻关,建成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互融通。

学校构建“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等领先优势,确保专业设置在教育领域引领、与产业发展并跑,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聚力共建”为核心,集聚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实现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融;以“集群发展”为路径,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学校育人提速、企业发展培优、社会进步赋能提供专业集群化发展整体解决方案,确保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契合,以及专业建设的领先性和先进性。

在具体实践中,以“预研介入、试制培养、量产供给”的专业设置思路,跟踪航空装备型号预研,超前设置专业,同步型号试制开展人才培养,确保人才供给与尖端型号武器装备量产人才需求相适应。学校集聚校企优质资源建高水平专业,成立院士领衔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航空特级专家为产业学院院长、尖端无人机总设计师为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为兼职教师,打造“专家+名师”的团队;联合知名企业,在航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共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学校还按照“资源效用扩大,服务能力倍增”的原则,沿航空技术链全面布局专业,重点发展由核心专业引领的飞行器制造技术、飞机运营服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三大专业群,实现专业结构与航空产业结构相契合。

三是创新“两同”并举,校企双方共赢发展,有效破解人才难培养的问题。

学校基于校企双方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实施分类分层校企协同育人,以党建引领为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确保人才培养“政治正确,方法科学,落实到位”;以“三层改革”为核心,实施分类分层化定制式培养,系统推进“三教”改革,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确保“三高”人才培养落地见效;以“文化赋能”为支撑,强化产教、校企文化融合,应用先进的航空文化育人,形成工匠精神实践育人生态,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实践上,按照“政治正确,方法科学,落实到位”的原则,二级学院与企业分厂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协同推进“专业、课程和课堂”三层改革。深化现代学徒制和军地协同定向士官培养,以“世赛班”“五轴工艺班”等形式开展分类分层定制式培养。以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为逻辑起点实施“三教”改革,将行业标准、证书标准、世赛标准、科研项目成果融入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建构出“岗课赛证研”“五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实施系统化教学设计,开展高效课堂革命,建构“四个三”高效课堂革命的路径与技术。应用先进的航空文化育人,营造“严慎细实 精益求精”工匠文化氛围,推进航空文化进专业群、企业文化进专业、职业文化进课堂;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航空文化和绝技绝活;设立成飞俱乐部,开展企业文化宣介、航空知识竞赛等活动,培育学生航空报国精神。

百炼成钢·桃李芬芳

经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随着“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深入推进,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头部企业拥有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校企合作建成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国家“双高”专业群1个、省级“双高”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专业点2个,建成了专业齐全、实力强劲的航空专业集群,学校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输送大量大学毕业生,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第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和飞机维修两个赛项的国家集训基地。

人才培养方面,近5年,学校为国家重大航空工程型号研制和生产输送了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张泰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教练邵志永,全国技术能手白强,全国三八红旗手、探月工程优秀个人孟庆微,“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川航十佳青年吴诗翼,天府工匠周树强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毕业入伍的士官生中有474人次获得“优秀士官”、“四有”优秀士兵等荣誉,多人荣立三等功,12人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任务。

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未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不负社会与时代的期望,释放蓬勃与激越的力量,为我国航空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建超 陈玉华 张志军 曹潮 曾友州 何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