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多元协同 育训并举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22-04-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一、建设背景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前身是被誉为“广东农业科技与管理干部摇篮”的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85年,2013年起承接广东省农业广播电视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职责,2021年成立了“广东村官学院”。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100亩,全日制在校生23000多人,办学以农业为特色,涵盖农、工、经、管、文等领域,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学校深耕农业职教多年,行业影响力显著,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国家示范性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培育牵头单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广东省高职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技部“星创天地”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广东省乡村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项目单位。

学校办学30多年来,坚持“扎根大地写文章”,“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实施“职教强县”工程、“科技进村送教”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村官学历提升”工程和“协同创新交流”工程等5项工程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培养培训,面向农业农村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素农民等30余万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以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为宗旨,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为关键,“软硬并施,强师兴教,多措并举”,以提质学历继续教育,优化各级各类培训供给为重点,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为抓手,以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为目标,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乡村人才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一)打造多方协同共建机制

学校在来自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政校行企”200多家单位的支持下,联合清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个校外实践基地(广宁县八一生态农场、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一起,发挥各方优势,推动构建资源互补、人才凝聚、运行机制灵活的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政校行企”共同开展生产、实训、培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机制,保障多元协同、育训并举,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

(二)瞄准乡村振兴重点人群,全面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提升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实施意见》,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高职扩招专项学历提升背景下的村官学历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面向社会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学历继续教育。

(1)实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学历提升。根据《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面向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四类等重点人群,提升60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的学历。

(2)依托“广东村官学院”,全面推进村官学历提升工程。通过村官学历提升工程,在英德、普宁、怀集、海丰县委等组织部共同发起开展“村官班”、“乡村新闻官班”等专班,独立编班,定向招生,制定专班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服务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人才的需求,将村民服务、农村、农业管理融入学习全过程。每年给300-500名村官提供学历提升专项计划,帮助接受培训的村干部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共同富裕的领路人。

(3)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使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含青年农场主、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果蔬菜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产品加工人才)有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4)依托专业学院,提供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学位,为粤东西北培养当时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每年约800名。

(三)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各级各类培训供给

学校充分发挥涉农高职的资源优势,主动与各地市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实施“科技进村送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创新交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村官班学历提升”五项工程,承担党政领导干部、高素质农民、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电子商务人才等各级各类社会行业人才培训项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8学时)、广东省农业经理人培训(160学时)、高素质农民培训(48学时)、广东省“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48学时)、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高级培训班(48学时)、广东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等培训。推动学校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14 年以来,学校作为省内首家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高职院校,为从化、南雄市、蕉岭县、连平县、云安区等二十几个县(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共计18748 人次,56186 人日,培训项目资金为 932.5 万元。2019年至今提升涉农高技能人才学历3000多名。其中,面向清远市、海丰县、怀集县等9个县市,与当地组织部共同培养村干部约1000名。

(四)深化三教改革,育训结合成效显著

1.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创新

考虑到农村学员地域分散,学习时间和农忙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学校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教学系统,通过建设“六网融通”模式: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的模式,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破解了“农学矛盾”的难题。同时采用“五结合”教学模式,实行“共性+个性”“集中+分散”“线上+线下”“教学+生产”“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学习、考核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解决农村生源多样化,给教学带来困难的问题。

2.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单位, 2018年,全省就业排名第9名;2019年全省排名6名;2020年高于全省平均数7个百分点(省厅未公布排名情况)。学校培育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获得者郑旭文等近20万名拥有农业情怀的“新生代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以全国人大代表黄海燕、世界插花比赛亚军黄仔等为代表的“知农爱农为农”情怀的现代农人,彰显了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示范能力。2020年,“育训双轨”的广东“三农”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五)开展多元化考核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不同生源,凝聚生源多样化特点,改革招生考试办法,采取“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考试办法,单独组织考试,按校招生录取。实行“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育教学方式,由行业、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在职员工。鼓励支持在职员工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使继续教育教学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员工更加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做好各类生源学生的学习状态数据采集,根据反馈实时诊断,推进结果性、过程性、项目主导等多元考核评价,严把毕业(结业)出口关。

(六)专兼结合,打造服务三农“双师型”团队

学校按照“校企互通,人才共用”原则,大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企专家、能工巧匠、行家里手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按照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1:1的比例,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选聘优秀的农业企业家、“鸡博士”、“鸽专家”、“猪专家”、“花艺大师等能工巧匠、行家里手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教师每年主持或参与农业企业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村官学历提升项目等不少于1项,提升专任教师农业专业技术实战能力。落实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进企制度,学校农村科技特派员每年驻村、进企、深入田间地头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带动学校年轻教师驻村、进企、深入田间地头不少于3人。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省级三农服务团队,遴选有突出成就的教师担任首席名师的教学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学高端集智平台。

来源: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作者:徐丽香 孙洪凤 张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