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凯:“男绣才”指尖生“画”


发布时间:2021-12-0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6日06版

  一起一落,一针一行,看绣针带着蚕丝穿行游走于绣布之上,“三丝五色夺天巧”,而手拿绣针的却是一个2002年出生、1.75米高的大男孩林凯,他的耳朵里塞着一对蓝牙耳机,音乐节奏短促有力,正放着中国新说唱里新晋rapper(说唱歌手)的曲子。

  00后、男绣才,仅靠这两个词,就足以让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刺绣班的林凯引发关注。

  就在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这个出生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芙蓉镇的土家族男孩像往常一样,打扫完绣房,折回绷架绣花。这一幕恰巧被路过的记者看到,并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自此,刺绣这个“冷专业”一下子热起来。

  在此之前,谁也不知道,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湘绣专业2006年设立,直到2011年湘绣艺术学院成立;谁也不了解,这里的教室也可称为绣房,一台绷架、一盏小白灯、一根针、一摞蚕丝,学生们低头,在一张绣布上画出一世界。

  但比外面热闹的世界更丰富的是湘绣的针法。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依托楚汉、湖湘文化,汲取粤绣、苏绣之精髓,古人曾吟诵湘绣,“停针罢绣看雄威,神采奕奕何牡佼”。

  初学湘绣,林凯知道要成长为一个高超的湘绣大师,制稿是湘绣的第一道工序,要用素描将生灵勾勒在一张小小的蜡纸之上,用发丝般粗细的绣针沿着绣稿线条刺出均匀小孔,再将真丝绸面置底,针线走势,明暗处理,都会给一张绣作赋予生命力。

  从这个男孩绣针中诞生的第一个生灵是鸟。林凯在大二上学期完工的这幅作品,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鸟儿的羽毛参差不齐,要让它在绣布上“活”起来,鸟的嘴巴要用掺针,尾巴要换作毛针,鸟的羽毛交叉使用了掺针和毛针绣制,“掺针能够使色彩过渡自然,毛针使鸟毛根根分明,更加逼真。”

  不同的针法绘制出的“生命”是截然不同的。林凯偏爱用掺针,两条丝线平行,羽毛柔顺,绣布上的鸟更显温顺,身边有同学选择乱针,丝线走势交叉错落、参差不齐,绣布上的鸟更具张扬。

  最难的当属“鬅毛针法”,林凯只在绣房看到过大师的展示,线条的走动,蚕丝拆分,每根丝路角度把控,揉碎了一条条绣线的走向,绣布上的狮子毛发像竖起来了一样,栩栩如生。那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湘绣之神。

  对于“男绣才”而言,指尖生“画”更显困难。一根绣线藏着上百根蚕丝,细如发丝,初学时,林凯常常一不小心,手指拉断了丝线,重新抽丝、下针,学着要用巧劲儿绕丝。

  最让他犯难的是绣一朵花。从花瓣底部开始绣起,一片片花瓣的细节之间需要颜色自然过渡,林凯起初绣成之后,两片花瓣像是长在一起。他一点点从色线、针脚调整,给不同的花瓣做针线调整,慢慢掌握了技巧。

  真正沉浸其中的时候,脑海是一片空白的,眼睛和手指跟着线稿的走势,凭着手感,一针一线地缝,林凯很难描述这种感情,就像是用自己的想法和双手去构成一幅幅内心的世界。

  他曾看过一幅湘绣狮虎图,绣出的老虎鬅毛光泽柔软,色彩斑斓,虎眼澄明透亮。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长寿绣等湘绣绣品,一匹的价值是两斤黄金,在汉代价比黄金。

  可如今湘绣已经淡出大众视野,湘绣风靡大江南北的时代已然过去。但林凯又觉得湘绣离自己并不遥远,他曾看过一幅梵高湘绣作品,色彩艳丽,“仿佛就跟着时代在变动”。

  刺绣时,他有听歌的习惯,用掺针和毛针绣制时,他更爱听粤语歌;用乱针针法时,他爱听英文歌、说唱,“感觉针线更自由”。

  他觉得传承湘绣需要年轻人的转化,“我们也可以用湘绣作品去表达更新的感觉”。今年,他准备绣一幅新的绣作,名字想好了,叫《风》。他觉得一个人在社会中就像立在天地之间的一棵树,任凭风吹雨打,步步艰辛,但总能撑下。待作品完成后,他打算送给一直为自己前程担忧的父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