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如何玩转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
发布时间:2021-06-1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2日02版
数字化时代已到来。作为具有实操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的职业教育,借助技术赋能,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既是时代要求也面临一些挑战。
数字化技术如何深入课堂、赋能教学?推进新技术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还要突破哪些瓶颈?在近期举行的浙江省杭州市教科研学术节上,“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教学”主题论坛尝试为这些问题“把脉问诊”。
数字化技术如何深入课堂?
“传统的职教课堂正在被技术推动着发生深刻变化。”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彬彬表示,随着数据成为核心要素,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都将发生改变。
与这一趋势形成对比的是,我国教育领域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还处在探索阶段,应用范围小、层次低。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校长金卫东认为,职业院校的一些专业比较小众,学校需求和市场技术发展缺乏交流匹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育需求,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满足职校教学需求的应用软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席专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原主任施建国说。
专家表示,职业院校应大胆为自己“做媒”,主动对接企业和市场,从自身教育教学出发,向企业数字化资源、设备研发提要求。
金卫东举例说,杭州人民职校以课堂为基础,主动联系企业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舞蹈实训系统,解决了目前一些院校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课前回课时间长、课后练习无评价的痛点难点。
“这个系统能对舞蹈的15个基础动作做到精准定位和智能诊断。过去一堂舞蹈课45分钟,老师需要花30分钟检查上节课的内容。现在学生在系统的帮助下就能打好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金卫东说。
为满足教学实训需要,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对智慧化教学和管理软件全部实行了校本开发,临平职高创建了多屏互动、机器人伴学的数控课堂……这些从职业院校需求本位出发,联合企业力量的探索实践为课堂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金卫东认为,学校只有重视技术应用,多与企业沟通,聚焦教学实际问题,双方才能快速推进技术赋能教育教学。
如何提升教师运用技术的能力?
“我们需要懂技术的教育人和懂教育的技术人。”施建国表示,用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关键是人。
在中西部地区,“人”的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西部支教中,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姚祥发现,当地学校也有一些智慧化教学设备,但因为使用率不高,有的蒙上了尘土。
在洪彬彬看来,我国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和建设,主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如何“用起来、用得好”的问题尚需进一步关注,而后者正是当前推进教育教学与技术进步的关键。
“当前,教育数字化的最大痛点依然是教师的能力不足。”施建国表示,技术对教育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使用方式,“仅改变知识表征方式的技术是价值最低的,科学技术要真正在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突破形式主义的‘画皮’,但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洪彬彬认为,在中高职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职教人需要革新理念,顺应趋势,把握“人工智能+教师”的教学方向,深度融合教育与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实现从传统的经验教学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转变。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谢传兵看来,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融合化转型,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坚持走以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改革发展道路,适应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实现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应该成为职教战线的共识。”
如何用技术赋能职教发展?
用数字化打破时空局限,架起资源联通共享的桥梁,被与会专家认为是促进东中西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研讨会上,杭州和贵州台江两所相距1500公里的职校,利用直播和人工智能技术,上演了一场从“同屏”到“同频”的跨越。
伴随着阵阵音乐声,来自杭州人民职校的舞蹈教师崔梦雅和贵州省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舞蹈教师龚佩佩同屏执教“舞姿创编练习”。三机位录制,实时高清直播影像,不间断数据收集和分析、智能化舞姿判定和纠正……随着音乐起舞的,还有现场内外对未来数字课堂的憧憬想象。
“你知道爬山虎有吸盘吗?‘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靠什么攀缘而上?”
随后,来自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的教师屠伟伟和贵州台江职校教师侯小晓同屏执教了一场以问题为驱动的“植物中的‘蜘蛛侠’”。
“一块屏幕,融合的不仅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更体现了‘私人定制’式的未来学习理念。”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研究室副主任黄云评价道。
“这些‘概念课’探索了一种未来课堂的方向和可能。”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研理事会理事长姚翔表示,“借助‘数字+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原本呈现区域分隔的教育资源克服了空间限制,实现了互通共享,还用实时丰富的交互技术将两地可见的差异呈现在所有参与者面前,让帮扶更精准有效,促进两地教育发展实现均衡。”(记者 梁丹 通讯员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