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1-05-06 浏览量:

青岛职院面对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国家双高计划等重大建设任务对人才迫切需求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关键环节,一体化推进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一支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

强化引才“磁力场”,服务大局有高度。青岛职院坚持“四有”标准和“开放创新、跨界融合、协同提升”的思路,高站位谋划推进引才工作,优化聚才方法,力促人才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地方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一是引擎品牌引才影响力。立足青岛市地方发展需求,以招引青年人才为落脚点,创新实施人才引进“三百工程”(即百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百名大师进青职工程,百名“四级梯队”名师培养工程),借力“校园招聘”“高校人才直通车”“海外博士青岛行”等渠道和平台,精准招才引才,有效集聚100名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来校任职;二是落实政策引才红利。青岛职院出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定文件,积极与市委编办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动态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充实教师人员总量及岗位总量,着力构建与国家、省市人才支持计划相衔接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三是强化柔性引才力度。学校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流动机制,依托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大(高新)企业等,聘请行业企业大师名匠、高水平专家、学者或高层次产业人才来院兼职任教,近三年累计聘请100余名产业教授(特聘教授)融入校本团队,创建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模块化、项目化教育教学改革。

夯实育才“奠基石”,打造队伍有效度。一是着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青岛职院推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名师考核评价述职制度,积极发挥名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与教职工评先评优、晋升职务或职称聘任等挂钩,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将每年9月设立为“师德建设活动月”,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和全体教师教师节集体宣誓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扶、“一站式”导师等各具特色的师德活动。二是全力完善教师成长体系。青岛职院依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省名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全力推进专业领军人才对标提升计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优计划,着力打造集师德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创新、科技攻关、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教师雁阵集群;贯彻落实新教师入职教育和教学见习制度,实行新教师教学准入机制,开展新教师入职领航计划、青年骨干教师企业挂职(跟岗)研修计划、信息化教学能力周期性全员轮训计划等,全面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三是合力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通渠道。学校依托企业培养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将企业的技术引进校园,将校园的人才输送企业,实现双向交流、合作共赢。依托青岛市大企业、高新企业集聚优势,与海尔、海信、明月海藻、海湾集团、东方影都、酷特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其中,化工技术类专业群与明月海藻集团共建的师资培训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基地。推行整建制企业研修模式,先后挂牌建设教师企业研修基地40个。先后引进许振超、皮进军、周勇、郭锐等知名行业大师、能工巧匠进校园,目前已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已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孵化器。

绘制用才留才“路线图”,聚合人才有温度。一是优化体系、统筹兼顾。青岛职院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共享发展”和“尊重人才”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学校党委积极作为,先后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系统指导全校人才与教师发展工作,顶层设计出台10余项制度文件,为学校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二是优化环境,保障服务。尊重人才发展规律,树立专业化、国际化、智慧化、融合化意识,成立全校人才服务专班,设立人才服务联络人和服务专员,推动人才服务标准化。落实二级院部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完善引进使用并举的用人机制,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三是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学校持续深化岗位管理、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和业绩贡献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破除“五唯”,推行分级分类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改革和职务职级并行的职员制改革,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各安其位、人尽其才,为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增加新动力;出台奖励性绩效分配制度,不断扩大分配总量,将“四技”服务、培训创收等收入纳入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少劳少得的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人员新活力。

近年来,先后四位教师获得万人计划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人才和荣誉称号,取得46项省、市级人才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

(通讯员 胡岳潭 孙艳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