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校企合作新模式 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引企入教、三层递进、分层实施”


发布时间:2021-03-3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1年03月30日 07 版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当今校企合作推而广之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化,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探索。

  从2007年起,常州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引企入校,开启校企合作的脚步。近年来,学校在长三角区域内多点布局智能制造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校企合作育人与技术服务体系。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稳步提升,位列江苏省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源于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追求和实践,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新理念: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

  学校从2007年就将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引入校园,开展“校中厂”合作育人模式的系列课题立项研究;2008年联合组建实体成立“校中厂”,建立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当时的校企合作办学内涵和宗旨就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刚表示,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引企入校”升级到了2.0版本——“引企入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却得到了转变与升华。”“引企入教”主要通过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通过相互任职突显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和生产场所合一、人员合一、任务合一“三合一”。

  刘刚表示,引企入校,解决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共育企业准员工和潜在客户,实现共同发展。”

  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三层递进、分段实施”。每名学生在三年中,通过“岗位认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岗位能力的学习、运用和提高。

  一年级开展体验式“岗位认知”,学生在“校中厂”开展职业岗位认知教育,体验典型岗位;二年级开展项目式的“工学交替”则借助一个个项目让学生“进车间”,教室与车间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作业与产品一体,产教结合实践,实现了全过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最后一年开展教学岛式的“顶岗实习”,在车间设立“教学岛”,按照教学计划编排生产进度。解决了教学计划与生产进度的矛盾。“实习任务源于企业中天天都在上演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学生的能力在层层递进的学习和实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新机制:“三级管理”让教学、生产同一节拍

  好的实施方案需要好的机制来保障。在确定“三层递进、分段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后,常州机电学院和校企合作校就确定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项目部-工作室”三级管理运行机制,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组织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实施。

  以学校与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机械学院相关负责人与创胜特尔负责人,组成了专委会,负责规划制定、方案审定、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等顶层设计、执行等工作;而由学院和创胜特尔相关部门组成的合作办,则具体负责计划编制、教学安排、资源配置和生产调度等具体的教学生产规划;项目组则由课程教学团队和创胜特尔项目组组成,主要负责教学实施、考核评价、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等,这是三级管理梯队中最“前线”的团队,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团队。学院副院长蔡福海说,三级管理梯队为“混编”团队,主要通过校企人员互聘,教师加盟企业技术部,企业导师编入院系教研室,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教研相长”的“混编”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团队会共同开发项目教材、生产案例等教学资源,研究新技术,实现双向服务,也就解决了“双师”团队内涵建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蔡福海表示,校企双方的各自分工明确,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高了人才有效性。而企业生产车间与学校教学工厂功能难以统一,教学与生产节拍难以适应,学校难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的“老大难”问题也因此迎刃而解。

  新平台:两“中心”一个“平台”,校企合作共赢

  依托“校中厂”,近年来,学校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四技服务”和师资培训,实现合作共赢。近三年,每年平均培训国内中高职师资项目5个,年度培训人次400人次,此外,每年为企业员工培训4000人次。

  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了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大装备计算分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常州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维修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的技术转型进行升级和服务。

  常州市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是常州市的一家知名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也是常州机电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前两年,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找到学校,希望能为他们解决遇到的技术瓶颈。“依托数控技术工程中心,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调研、交流、实验、调试等,最终对该企业的加工中心完成了技术改造。”蔡福海表示,经过对原有机床进行数控改造,实现数字化操作,提升了机床的效率和精度。

  “采用这样配置控制卧式加工中心在国内很少,学校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东风农机相关负责人说。

  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赖立迅对于多年的校企间合作也赞不绝口。十多年来,校企共同培养了数控专业和机电设备类专业学生2600余人,为长三角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在提高育人成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常州机电培养出的毕业生,企业很欢迎,不仅符合我们企业自身需求,也为我们的供应商、用户等提供了大批量的人才,值得推广和借鉴。”

  (数据和信息来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