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绩效 创新管理 高质量推进国家双高校建设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9-2020双高校建设绩效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25 浏览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扎根机械行业,致力于服务装备制造业,形成了研究先行、实干创新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学校聚焦“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建设目标,在全国首批诊改试点校经验的基础上,推进诊改理念在“双高”建设中的全面应用,实现目标全程化、路径明细化、管理科学化,通过系统实施“六个一”(规划一张工作流程图、编制一张绩效指标表、建好一个项目管理系统、构建一对建设项目矩阵、梳理一张经费映射表、完善一套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项目推进策略。两年来,在学校党委与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10大建设任务(分解为82个二级项目、251个三级项目),2019-2020年度任务总体完成率达95.8%,各项标志性成果完成情况较好,获国家级成果21类103项,省级成果47类480项,为2023年全面实现双高校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航铸魂强基”三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以领航铸魂强基三大工程为抓手,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学校成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牵头单位。一是实施领航工程,强化政治统领。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用好“三项机制”。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发现力、研判力和处置力。二是实施铸魂工程,强化思想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心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教师思政、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建设,做到“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覆盖100%专业和课程,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马克思主义学院2次入选全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点。学校团委获得“江苏省高校共青团青智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社获评2020年无锡市大中专院校十佳优秀学生社团,1名辅导员获得“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1名辅导员获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2名学生分别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4名同学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名同学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荣誉称号。三是实施强基工程,强化组织基础。学校党委制定完善了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提升党务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党建工作素养。深入开展“一院一品”“一部一品”“七一”表彰、“支部风采”展示等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学校荣获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

二、“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构建C-C-I(双证实用型Certified、专业复合型Compound、创新创业型Innovative)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德技融合、专创融合,多通道发展”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校申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一是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集聚7大产业学院和10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汇聚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强智能制造协同育人中心,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项目,促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二是德技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服务育人”体系建设,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新增智造中国系列课程(专题)53门,开发10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认证课程,构建实践育人认证课程与实践活动项目集群等。三是专创融合。优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及引入高水平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公选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学生获国家级学科、技能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53项,其中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1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铜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之旅电商直播活动总决赛冠军等;获得省级学科、技能及创新创业大赛315项,其中省技能大赛一等奖15项、省毕业设计一等奖、团队奖各6项等。四是完善“学分银行”管理办法。以基于个性化、多通道教育的“学分银行”改革为突破,推进分层教学、分类教育,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形成个性化、多渠道多元人才培养机制,服务全体学生多元成长成才。2017级首届创新班学生“六个一”(参与一项纵横向课题,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申请一项国家专利,获得一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含技能大赛),主持一个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一个创业实践项目)完成率93%。五是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参与开发1+X技能等级标准10项,软件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9个专业入选教育部1+X试点,1+X试点证书14个,已启用考核站点8个,形成1+X书证融通案例8个。

三、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全面升级,学校成为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持者

学校坚持技术引领,并跑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一是建成“一平台一中心”。建成全国高职院校首个“智能生产与运维服务国家标准验证平台”,主持制定的1项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同时还获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江苏省轻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0多个。二是科技平台建设获得新突破。两年来,学校新增江苏省发改委《智能产线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车间5G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厅《智能设计与生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等3个科技平台,获批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并得到资助。两年来申获专利1040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PCT(国际专利)4件,专利转让116件,学校获评2020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先进集体。三是成立3个年到账千万元级的应用研究所。挂牌成立了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所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00家次,两年到账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2020年签订了总价为1212万元的单个技术开发合同,是学校第一个单体破千万的四技项目。四是加强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与无锡洛社镇人民政府、高邮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梁溪区科技局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无锡市滨湖区科技局共建无锡市滨湖区科技合同认证登记中心,全年共登记合同近2900份,合同登记额达177亿元,其中免税合同金额达31亿,为企业实现税收优惠超9亿。

四、聚焦区域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群建设范式示范引领

学校聚焦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全力打造基于技术创新和技能积累、支撑机械行业转型发展专业群建设模式。一是系统构建“1+M+N”专业群架构。服务智能制造系统和产业链的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使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打造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控制技术、制造业服务、汽车技术等5大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形成1(智能制造专业集群)+M(特色专业群)+N(特色专业)的专业群架构。二是构建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以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国家级专业群为龙头,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为骨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以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为引领,资源集成、管理集约,实现专业集群化发展。三是标准引领,提升专业群建设内涵。两年来,牵头主持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2项,主持完成教育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及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2项,对接国家标准内涵,优化专业教学标准,探索构建“基础+平台+模块+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四是以“三教”改革为引领,实施“三金”工程。实施打造金课堂、开发金资源、培育金种子“三金”工程,参照国家级金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建设指标建立学校“三金”工程建设与评价标准,两年来,学校申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16部,省重点教材7部,行业引领型教材25部。

五、强力推进人才强校四大计划,双师四能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业内领先

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实施四大计划。实施“名师大匠引育、双师素质提升、核心团队建设、师资国际交流”四大计划,实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两年来引培博士53人,引进“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技术技能大师行业产业导师资源库2人,入选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现拥有4个国家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以上,教师中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工程等省级以上人数超过40人;聘请了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有近400人的兼职教师库,包括“大国工匠”顾秋亮及黄成等省级技能大师12人。二是大力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完善各类运行管理、约束激励等制度,修订了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通过进一步完善科研、教学、管理等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激发教师活力,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两年来引培教授21人,副教授45人,省产业教授9人。三是做优做实教师发展学院。分层分类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重点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年编列人才工作专项经费800万元,大力开展各类教师培训,年均开展校内专项培训10期,同时,900多人次的教师参加海内外高级别进修或培训项目。学校2019年获评江苏省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入选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育培训示范基地,2020年双师队伍建设案例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等。

六、联建产业学院和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构建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新生态

学校依托现有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建的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系统构建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新生态。一是多方协同,政行企校合作持续深化。紧跟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以7大产业学院和10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中心,目前,学校已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数字化孪生技术产业学院、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共建施耐德工业软件学院、与上海世纪鼎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鼎利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大陆产业学院,共吸引行企经费投入超2000万元,大力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探索和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典型的多类型、多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二是注重资源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契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专业发展要求,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学校积极参与无锡市感知工业、感知交通等6个示范项目,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两年来,完成14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不但促进了行业企业的发展,更赢得了政府信任和企业支持,40多家企业向学校捐赠6000万多元的设备。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构建合作培养机制。牵头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加强集团内各成员单位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目前,学校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0多个,有60余家企业在校设立冠名订单班,引进了300多名企业技能专家、“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任教,2020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七、承接政府和行业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学校以服务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为目标,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培训示范基地,两年来累计培训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职教师资等21万人日,实现培训收入4400万元。学校获评2020江苏省省级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无锡市产业贡献奖第一名。一是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师资及高技能人才培训。两年来获得各类师资培训项目76个。成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所,2020年组织各类考工考级共计3437人次,获得技能等级证书2028张,其中高级技能证书617张。二是服务军民融合和学习型社会,打造社区培训品牌项目。发挥学校智能制造领域技术优势,服务区域“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目标,先后举办区内职工技能大赛21项,参赛1645人次,延伸劳动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培训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开设322期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40265人次,其中7643人获得职业资格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学校获评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滨湖区职工培训联盟” 成功入选2019年度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项目。三是开发职业技能标准,服务就业质量提升。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共赢强合作,打造以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为一体高水平平台,校企协同开发新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开发工业机器人装调、物联网系统集成等 7 项职业培训标准。积极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与无锡市海峰海林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开设企业新型学徒制班6个。四是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2019年派出3名中层干部分别挂职担任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院长、教务处处长和办公室副主任,整体帮扶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筹备)学校建设。联合合作企业、校友企业“组团式”精准扶贫,以整体方案输出方式,帮助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作为首批支援湖北高校的48所高校之一,对口帮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专业精准帮扶。

八、聚力治理结构与治理效能,政行企校多元共治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践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形成完善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行业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学校治理结构,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和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实现制度管权、流程管事、过程可溯、绩效可测。一是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完善了各类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工代会全体会议,报告学校工作和校务公开工作。二是全面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出台《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双高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工作,修订《双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启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提高学校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实效,获评省教育厅部门决算先进单位和省财政厅管理会计优秀案例。三是进一步推进建章立制。以省委巡视为契机,以章程为统领,出台2020年新版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200余项,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机制。两年来学校获评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申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等,第三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在2020年度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继续位列全国第4,并在2019年地方普通高校(高水平组)综合考核中获第一等次第一名。

九、推进“五全”智慧校园建设,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样板成效凸显

聚焦建成国内领先的“五全”(全业务上网、全数据交互、全方位决策支持、全系统安全、全师生覆盖)智慧校园建设要求,信息化技术助力教育模式升级成效明显,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学校成功入选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首批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一是不断优化改进学习中心和教学环境。主持建成2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有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建成的SPOC达1300多门,教学资源总量达1485GB,各平台注册学员总计达14余万人。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微课大赛中累计荣获百余项。基于多年来大力推行全课程信息化的良好工作基础,2020年初,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相关疫情防控和教学工作要求,于2月17日按照课表进行线上开课,实现90%的课程、95%的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师生满意度均在98%以上。二是创新内部治理模式。为支撑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的建立,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成了全量数据中心、校情分析系统和项目过程管理。通过4层架构的全量数据中心的建设,打通了现有30多个业务系统,实现全量实时数据采集、治理与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为管理决策提供优质的数据支持。通过“两链五层面”的校情分析系统的构建,实现教学质量实时预警、阶段诊改报告生成和全方位画像,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质量和教学评价等提供依据,助力学校高质量通过全国诊改委专家组现场复核。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诊改平台,已在76所职业院校推广运用。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各项重点工作,自主开发双高校项目建设管理和工作月报等轻应用,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工作推进机制的形成。三是推动服务供给模式升级。新增新媒体公众号申请、大型活动审批登记等20多个一站式服务大厅流程,图书、档案系统数字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获评“江苏省档案工作四星级单位”。完成了158间公共教室的多媒体(一期)和光网改造,全面升级服务大厅平台,当前微服务数量达93个;基于微服务等先进技术,实现简便、快捷地开发微服务和办事流程,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变化。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按国家和省防控要求,快速开发了疫情防控系统,包括师生每日健康打卡(自动获取位置)、返校审批、请假审批和门岗身份识别(进校码)等微服务,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坚持引进输出双向共进,高职教育国际合作模式示范辐射

学校荣膺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WFCP)2020年度卓越奖“应用研究与创新”类金奖,第二次入选“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连续第三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引进·创生·输出高职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获2019无锡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是大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爱尔兰学院正式运行,首次招生4个专业。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经世国际学院”项目,中丹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江苏省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期考核优秀。打造了4个特色鲜明的双语授课专业,建成了10门特色双语课程。二是运行好海外分校及汉语中心。正式运行“无锡职院泰国达信分院”,选派教授赴泰国为53家“走出去”企业的在泰员工开展了为期二周的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培训,马来西亚汉语中心开展了6万余人日的留学生汉语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开展线上海外技术技能培训,累计完成了来自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的在线培训22340人日。克服疫情影响,推进南非分校建设,开发并推广对接国际专业标准3项。三是强化留学生培养。2019年招收了607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其中7名留学生斩获了国际与国内技能大赛多项大奖。2020届留学生毕业生83人,其中10名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常州大学录取继续攻读本科,31名赴中资“走出去”企业或生源国企业工作,42名跨国分段联合培养的本科留学生回国继续深造。2021年1月,孟加拉国留学生沙迪作为全省唯一外籍人士入选2020“江苏青年友好使者”。四是推进高职教育输出。大力推进服务企业走出去,2020年7月首期16名印尼德龙班学生如期结业,均已入职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的印尼分公司,2020年12月第二期订单班顺利开班,128名印尼学生入学并开始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