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打出“组合拳”推进职教新高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0-06-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山东教育新闻网

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工程启动以来,威海市抢抓机遇,借势发力,以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着力点,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创新施策、主动作为,打出威海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组合拳”。

规划+部署,双轨并进,下好“先手棋”。威海市职教创新高地建设工程启动伊始,全市上下就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成立了威海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领导小组,高端领导、靠前指挥,先后召开了五次专题会议,研究职教高地建设,明确了“树立一流标杆,高位科学策划,措施过硬可行,全力推进见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认真研究上级政策要求,明确任务,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市、区(市)、校三级实施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国内外先进,明确发展路径,切实做到制定方案与建设高地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改革+创新,聚焦难点,啃下“硬骨头”。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加强职业教育教研力量,首次将高职教研纳入工作体系,统筹全市中高职教研管理和指导。建立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机制,聘请优秀的一线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研员,建设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教研员队伍。成立威海市产教融合研究院,登记事业单位法人,坚持公益性原则,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承接职业院校实训实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试点、职教集团建设、学徒制项目推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X证书培训考试、职业标准研发以及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职能。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联合体、职普教育融通发展联合体、公办民办互助协作联合体等3种联合体,打造职教发展命运共同体;积极应对“职教高考”,提高“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中一年级后向职教分流等等一批新政,进一步优化职教高考生源结构,扩大职教高考影响。

清单+责任,突破重点,绘好“路线图”。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总要求,市直政府各部门、各区市、各职业院校找准问题瓶颈和差距所在,各个击破。42项市级任务和100余项区(市)校级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路线图和时间表,跟进调度,确保项目进展。对推进高地建设中涉及的人事、财政等重点领域改革项目,认真研究既有政策,同时又提出创新举措,敢破难题,敢啃硬骨头,用真招实招迎难而上。

产业+职教,深度融合,谱好“协奏曲”。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育人与用人“两层皮”问题,系统构建起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调控,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同步调整、分校布局;强化专业与产业对接,明确未来三年68个中高职急需紧缺专业建设任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企业学徒基地、综合性校内外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职工培训基地,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育人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办校进企、订单班、学徒制等方式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制定《威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办法》,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推进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到2022年,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参与率达到100%。

放开+保障,双措并举,打赢“攻坚战”。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相关制度和监管机制,对外开放搞活,对内放开激活,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更加充分。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动职业院校与国际院校、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结合企业需求举办留学生教育,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威海职业教育品牌。以适应产业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在管理体制、专业设置、教师招聘、绩效工资、职称评聘、校企合作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建设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专项经费;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情况纳入对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和有关部门履职考核中,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