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学”到“善学” 个性化学业支持体系助力学生成才


发布时间:2020-06-04 浏览量:

“90”“60”“30”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今年交出的三份满意答卷,第一个“90”是重点帮扶体系下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率高达90%,第二个“60”是技能考级一次性过线率超过60%,第三个“30”是首届联合培养本科学生考研达线率勇攀30%。而数字的背后蕴藏着的是该校精准学业支持体系的创新实践。

试点

困学中开拓新思路

在护理实训中心,护理181班王福魁正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训练,尽管实训中心已经陪伴他走过一年的学习生涯,本子上还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但他的护理课成绩却一直不见提高。“像王福魁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他们勤奋好学,但基础薄弱却是一处‘硬伤’,这会对他们今后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能否通过造成影响。”护理专业带头人戴翠萍有些惋惜这群孩子的境遇。

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面向所有专业展开调研,适时提出了构建精准学业支持体系的设想,体系内涵括了重点帮扶、能力提升等四大模块。护理专业成为了第一块试验田,而该专业的学生们也成了第一批重点帮扶的受益者。

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护理实训室在漆黑一片的实训园中格外耀眼。2018级护理班中40名同学申报了精准学业支持,每天18:40至20:20他们准时在教室中“开小灶”,而坐在他们旁边的是《人体结构与功能》《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四名专业教师。“在上完一整天的课后,晚上还坐在教室总会有些疲惫,但这群孩子的热情却总能感染我。”教师张玉红与40名同学一遍遍地讲解基础要点,亲切、认真,苦中享乐。

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一句句豁然贯通的叮嘱,在接近2个月的时间里,师生同心同向同行,40名同学终于不负众望,令学业支持计划达到了令人欣喜的小高潮。在统计成绩时,戴翠萍惊喜的发现,高达95%的同学都有了显著的成绩提升,最明显的是来自护理181班的陈星,技能水平冲进了全班前10%。面对即将到来的护考,他们自信又从容。

延展

乐学中鼓励新突破

在护理专业试点成功后,该校积极总结经验,出台《学业支持工作管理办法》,将计划扩展到八个学院,并在重点基础帮扶外,延展到计算机、英语等单项能力提升项目,转本、考研等菁英培育项目,提升学业支持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是高校学生绕不开的话题。该校针对此类“以证代考”科目开设了免费的个性化辅导,为有学习困难的同学省下一笔不小的花费,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阶学习的平台。该校还因此设立了多个专项奖学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一个受益的是食科161班李豪,因英语六级成绩挤进全国前10%,他拿到了学校第一个由校长颁发的专项奖学金,成为了校级“英语学习标兵”。设置专项奖学金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大家向着心中热爱的专业一路奔跑前行。

而就在一天后,“英语学习标兵”李豪就有了新身份,他即刻“上岗”成为了学业支持中心学生助教团中一员,发挥朋辈间的互帮互助,以榜样的力量提升学业支持计划成效。如学生助教团这样的做法,在学业支持体系中还有很多,包括“一对一”帮扶小组、梦想工作室等,该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业支持,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人人向往学习、人人热爱学习的新风尚。

提升

善学中寻找新方向

“边际贡献率!”“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在会本171群里,还有四个月就要进行转本考试的同学们不断输出对专业知识的疑问,学委秦彭升记录下同学的疑难点,整理成册交于即将开始学业辅导的教师唐晓帆。“在每年的升学考试前,我们会通过调研等方式综合同学们的专业课疑问,学业辅导就能更好的有的放矢。”唐晓帆这样解释道。

在实践过程中,该校针对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同学形成了难点调研、课堂辅导、疑点解析、以考促学四位一体的学业支持模式,有效沟通、及时帮辅,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前进路上的“善学者”。在这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创新设立的“双向选择”机制。

“有升学深造、创业打算的同学通常都有明确的目标及学习安排等,我们会在学业支持上给予这群孩子更多的自由度。”该校副校长翟玮玮这样说道。在考研学业支持项目中,同学们可以在全校教师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教师开设辅导;学校购买了考研讲座免费供同学们自由安排时间、选择科目钻研;与新道科技等公司开设创客精英班、训练营等提升学生创业技能;相关老师全部“24小时待机”,负责学生答疑等等,一系列举措层层落实充分为苏食药学子服务。在学业支持体系下,学生升学成绩年年刷新高,今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石强还考出了扬州大学专业第一的优异考研成绩。

“加固底板、补齐短板、加装新板,以学生成才规律为标准,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学校建设起了一套完备的学业支持体系。”该校校长冯锋说到,“未来我们还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构建精准化学业支持体系,实现个性化帮扶与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李媛  孙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