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为职教谏言献策: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0-05-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大白财经观察

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众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优势凸显,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重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措施。

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消除职教偏见,逐步落实职教高考改革和夯实职教师资力量,拓宽职教生的人生发展空间,让技能人才成为大有可为的“有前途”的人才,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可行性化建议,希望职教能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大量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职教亮不亮关键看质量

“社会发展需要精英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不难发现,职业技能教育与实际需求脱钩,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全国人大代表、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宫明杰对此深有感受:山东作为首个农产品出口规模超千亿的大省,这样的情况尤为突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已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瓶颈”。

宫明杰今年提交的议案内容,针对如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技能人才成为“有前途”的人,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积极倡导“场景式培养”。要健全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推广“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尽早接受实际岗位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通过实践反馈企业需求。

二、大力实施“定制化培训”。各用人单位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不同,在提出自身需求后,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应当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项培训研究。双方可以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定期沟通,深入实践,加速对企业需求的认知和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企业面临的个性化问题。这种定制化培训能够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

三、互动破解“课题化项目”。职业院校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与当地企业互动,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专项课题进行深度研究,加快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提高职业技能。同时,通过课题化项目的研究,能够举一反三,解决行业性难题。

四、逐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和深入企业实践的职业院校学生等相关职业技能人员,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另一方面,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及时转变学科设置。同时,要设立“课题化项目”研究的保障机制,既能够给予成功项目以奖励,也能够给予失败项目以保障。在此过程中,也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减轻职业技能培训的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马玉红认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出部署,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马玉红表示,应该通过逐步提升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建立灵活的技能人才认定机制等方式,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用工单位要着重考核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职业教育亮不亮,关键还得看质量。要将质量意识贯穿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中,让高质量的毕业生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

打破“天花板”增加“吸引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带着自己的4份提案赴会。“教育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今年的提案是关于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

关于职业教育,苏华今年提了两个提案,一是《关于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提案》,二是《深化职教高考 推进产教融合 建设制造强国》。

事实上,从2013年起,苏华每年都在写关于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提案,在小组会议、大会发言中反复呼吁打通职业教育学生参加高考的通道,设置独立的职业教育高考。2019年1月,他的这个建议终于被正式采纳——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国务院这个文件颁布一年多来,各地执行比较慢,落实得不到位。所以,今年我提交了关于深化职教高考、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提案。这也是之前提案的延续。”苏华强调,这些提案的核心,就是建议提高职教高考的本科招生计划占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苏华直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越来越好,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却越来越少。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历年统计,2011年至2018年,中职累计减少招生1314.37万人。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就业不易。而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人才结构失衡。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但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却非常紧缺。

 c6144269j00qaw81a0027c000m800etm.jpg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仅需要科学巨擘,也需要能工巧匠。”代表提议:释放职教高考的制度优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受访者供图)

苏华说,国家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每年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照当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之比确定,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应逐年提高,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主动学习技术技能。

苏华认为,目前职教高考本科录取率远远低于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只有逐步实现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计划上大体相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才能真正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大量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如今在政策上对于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仍然还是短板,在学前教育上,师资不稳是个大问题,在职业教育上,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也让人担忧。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凌云说,职业教育一头是经济、一头是民生,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一定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以适应越来越快的产业变革。

今年职培将超1700万人次

“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是一个重大课题。根据我的调研,从致贫和返贫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有效就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是重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贫困群众缺乏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长期关注扶贫问题,他在今年递交给两会的提案中强调: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促进脱贫、阻隔穷根。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脱贫和防止返贫中的作用,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技能,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杨国强委员认为,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号召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要加强对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资助,让他们能无压力地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办职业学校。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用3年时间,统筹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补贴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经过共同努力,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超额完成全年1500万人次培训目标,培训人次和资金支出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以来,各地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持续推动提升行动实施。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提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的具体措施。

谈及今年的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人社部职业技能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立新说,为了扎实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人社部将以企业职工为重点,面向广大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年培训1700万人次以上的目标任务。

据张立新介绍,下一步,人社部将一方面抓好已有政策和举措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发展,出台以工代训等新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推进。

职业教育一头是经济、一头是民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以适应越来越快的产业变革

一是大力开展以工代训。拓宽以工代训范围,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等开展以工代训,支持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开展以工代训,支持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各类企业开展以工代训。

二是指导各地逐步恢复线下培训,做好线上线下培训的融合发展。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适时开展线下培训、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竞赛等各项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服务”主题,组织好全国12333咨询服务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送训入企,送政策到劳动者手里。

四是强化督导推进工作,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各地用足用好专账资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