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为贫困地区靶向输送技能人才 校企对接促进产业升级 “以研育人” 职业教育搞科研更接地气


发布时间:2018-12-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商报》

QQ图片20181226101025.jpg

四川省华蓥市整合原有的农广校、农机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和职业高中,创造性地成立职业教育中心,把课堂设在车间,为企业量身培养专业人才。图为学生在设于车间的课堂上学习。   CNSPHOTO提供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不但培养学生,也培养老师,搞科研不能和育人割裂开。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到‘以研育人’上。”日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董刚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如是说。

  职教也要重视科研

  受访人士认为,科研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事情,还应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职业教育也要有科研,而且十分有必要。

  中国商报记者在上述会议举办的应用成果展的现场了解到,各类应用技术的展示彰显出高职院校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征:有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培育新技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有利用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孵化新技术产业,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培育和发展区域性高新技术,以形成技术产业集结带促进发展;还有学校以其科学研究成果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发展科技产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祝玉华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了该校参展的“小型智能五轴联动数控教学装备”,一台一人多高的“小型智能五轴联动数控教学装备”正在加工打磨零部件。

  “这是一部缩小版教学装备,由我们学院师生共同研发,体积比市场上的产品缩小了近五倍,同时造价也由原来的300多万元降为现在的20多万元,而实际功能并没有减少。”祝玉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从市场上购买机器设备,但由于造价高、操作复杂,学生很难有实操的机会,一些教学仪器买回来反而成为“摆设”。并且,现在较为流行的虚拟软件,也因为与真实设备有差异,实际体验与想像相差甚远,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校有完善的激励师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两三年前,我们就开始带领学生们一起研发相关产品,就是希望能研制一款学生能用、院校也有能力购买的教学仿真装备。”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院长张延告诉记者,目前,这款设备已经拿到相关专利,并且投入量产。

  天津职业大学展出的“太阳能景观河道污水自净机器人”,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所产生的电能,带动超高流量、超低扬程的超低耗轴流泵和驱动水泵,实现水体自净。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600余万元,已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授权两项。

  “在生活中,人们对‘科研’的理解有所偏差,把看得见摸得着的需求不当回事,把捉摸不透和弄不懂的事情神秘化。其实,‘科研’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事情,还需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职业教育也要有‘科研’,而且十分有必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

  为精准扶贫出力

  学校师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教学,创作融入贫困地区文化元素的课程作品、毕业设计作品,这些作品部分被贫困地区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化为产品,进行批量生产。

  在精准扶贫方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走出了一条“渗透式”扶贫之路。

  “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弱,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短板。为了帮助通道县职业中学补齐师资薄弱的短板,该校选派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5名,与该校相关教师一一结对。”在校联会年会的“社会服务与创新人才培养”分论坛上,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长陈鸿俊向记者介绍,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动与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通道县职业中学结对,实行“校对校”帮扶。近四年来,帮助该校建设与当地产业深度对接的专业三个,捐建实训室、大师工作室共三个,选派18批次教师到校支教。

  截至目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为湖南省通道、安化、凤凰等贫困县定向培养本土化人才620名,这些学生已成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此外,为贫困地区靶向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多措并举,积极动员和推荐优秀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近四年共为贫困地区输送紧缺技术技能人才1353名。同时,该校还实施“造血式”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基于通道县民族文化资源,学院师生研发民族工艺品开发项目580个,其中大部分被通道县转化为当地扶贫项目,促进了当地民族工艺产业快速发展。学校师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教学,创作融入贫困地区文化元素的课程作品、毕业设计作品2600件(套)。“这些作品,部分被贫困地区民族工艺品企业转化为产品,进行批量生产。”陈鸿俊说。

  “学院按照应资尽资、应助尽助的要求,构筑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贫困生全覆盖,确保一个都不掉队。截至目前,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及其他社会资助贫困学生27366人次,累计资助资金8309万余元。”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景春向记者介绍,“学院围绕‘大扶贫’”战略, 实施‘精准培养’,近三年累计为农村产业革命和脱贫攻坚培养了11870名技术技能人才。”

  另据了解,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还支持教师把研究搬到工厂、企业和生产一线,相继深度转化科研成果五项。当地启程公司应用学校科研成果批量生产“博落回”“鱼腥草”注射液等,一年就实现产值上千万元;该学校博士张华琦研发的雪花牛肉生产技术,助力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铜仁市唯一一家农业上市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校企对接促产业升级

  在与院校的合作中,大型科技公司如华为等在人才、教学、运营管理和协作同盟等方面投入力度大,协助院校将行业的应用实践有效地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院校培养优秀的信息通讯技术人才。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了一批体现本校特色的高水平专业,培养了一批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数据分析,2017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达765万。”记者在校联会年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分论坛上了解到,华为中国区教育系统部副总经理张静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马晓明分别讲述了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职教故事。

  马晓明表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与新兴产业对接,对不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过时专业及时“关、停、并、转”,将原近100个专业优化整合为74个专业,形成更加契合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专业布局。2011年,学校与华为公司深度合作,建成首个高职院校华为网络技术学院,研制形成了深职院-华为“课证共生共长”培养模式并予以实施,将信息通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华为认证体系融合,以企业需求引导课堂教学,以企业架构重组教学组织,以企业认证标准评价教学质量,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据张静介绍,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如从原来需要具备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发展到需要具备驱动商业应用能力等。但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跟上企业的需求脚步?显然,学校的人才输送需要搭配强大的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在与院校的合作中,大型科技公司如华为等在人才、教学、运营管理和协作同盟等方面投入力度大,协助院校将行业的应用实践有效地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院校培养优秀的信息通讯技术人才。”张静表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英向记者介绍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北仑、融入北仑、服务北仑、协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张海英表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宁波作为首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建设项目,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政产学研资用”生态圈,建成“一中心”“一学院”,形成“为未来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未来”的新格局。

  “高职院校要建好服务发展的支点,打造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服务、支撑、推动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王继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