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畅谈:农业科技创新 教育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2-03-1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作者:刘琴 柴葳 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农业科技创新 教育大有可为 

——两会代表委员畅谈教育为现代农业服务 

  ■本报记者 刘琴 柴葳 高毅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务农人群面临数量萎缩、年龄结构失衡、技术素质堪忧等问题,农业劳动者后继乏人的问题相当严峻。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在其中能发挥哪些作用?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和涉农职业院校,如何加快技术推广步伐?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新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杨剑波,全国人大代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菁,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公社就此发表意见和建议。 

  农业高科技人才培养,教育要抢位 

  “中国农业发展到今天,政策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受到刚性制约。从国际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要想保证农产品可持续供应,最大的潜力在于科技,这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肯定要发挥重要作用。”孙其信分析指出,无论是创新人才的规模,还是所产出创新成果的数量,特别是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农林院校都堪称主力军。 

  “传统农业只要一般性人才就可以从事,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高科技人才。”作为农业大市蚌埠的市委书记,陈启涛指出,当今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只有更多人掌握了这些前沿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科学发展。这就需要各类全日制学校,特别是涉农专业的学校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专业教育。 

  “假如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国民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果能有更多像袁隆平这样的高科技人才,研究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那么农业的潜力是很大的。”陈启涛对教育寄予厚望。 

  农业科技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定位也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尤其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框架和产业结构,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规格。”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孙菁说,聊城既是国家的主要粮产地,也是蔬菜基地,山东小麦占全国产量的1/10,聊城占山东的1/10,同时蔬菜产量在山东居第一位,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比较发达。学校在合并后进行了专业调整,从2010年起新增畜牧、种植、养殖、花卉等专业,主动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