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职业教育

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慧波


发布时间:2017-07-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近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倡议的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在宁波宣告成立。这意味着,中国职业教育开始抱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了什么?中国职业教育如何快速“走出去”?记者采访了联盟主要发起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慧波。

职业教育要伴随企业“走出去”

记者:以前的中国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如今开始“走出去”,您如何看待这个转变?

张慧波:目前职业教育是“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所谓“引进来”,就是要引进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水平,人家有好的经验,我们学习,不能排斥,要开放、要包容。但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接地气,就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不能盲目引进。

现在中国职业教育开始“走出去”,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在境外办厂,但缺少大量的员工,相比组织中国员工赴海外就业,雇佣当地员工更切合实际。但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当地的工人不符合我们企业的用人标准,能力达不到,而当地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较差,中国的职业院校就要承担起提升“走出去”企业人力资源的责任。也因此,当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职业教育也要“相伴相生”,要同企业一起“走出去”。

记者:职业教育“走出去”,一般都有哪些合作形式?

张慧波:目前职业院校“走出去”有两种形式,一是跟当地的中国企业以及本土学校合作,共建一个以培训为主的学校,主要借助当地学校的场地、生源,我们派遣师资,也可以借助当地中国企业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培训;第二种是我们直接在当地开办学校或者合作办学,颁发中国院校文凭。比如像非洲国家职业教育比较落后,我们可以在办学模式、发展理念以及课程建设上帮助他们进行整体设计,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包办,而是通过打造一个或两个专业的模板的方式,传授我们的经验。中国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职业教育“走出去”有哪些先天的优势?

张慧波: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两者不可分割。那么当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教育应该同步跟进。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职业教育“走出去”,不仅解决了“走出去”企业的用人难题,也提升了所在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赢得了“人心”。因此,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相助力的。

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在这些国家可以复制。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领域合作,一方面可以为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将有效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当然,中国职业教育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跟当地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中国企业紧密合作,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一步一步走下去。

“走出去”倒逼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记者:“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如何开展工作,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

张慧波:联盟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开展面向国际的校际、校企结对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各国院校缔结姊妹关系;打造“一带一路”职教高端智库,为国内企业提供“走出去”落地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带一路”咨询服务,为高职院校提供国际交流与办学方案设计,为相关国家提供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开展创新职教“走出去”培训模式、搭建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以技术、服务、标准及理念的输出为统领,推进职业教育技术设备、教材、课程课件、教学项目、教师海外授课、教学管理、专业标准、课程架构、教学方案与评估体系以及职业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

目前联盟有76所高职院校、中航国际等13家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参与。我们已经建立了联盟相关网站,同时聘请了国内知名的职教专家做我们的智囊团。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就能汇成一条巨大的河流。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应该是群策群力。

记者:目前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慧波: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是单向地去帮扶人家,实际上,也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深化中外职教对比研究及人文、地理、气候的研究,以此为职教“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提供基本保障,从而倒逼学校内涵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比如肯尼亚经济并不发达,但是他们90%的人都说英语,那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师资队伍的语言能力就需要提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就开始承办中国政府人力资源援外培训项目,为印尼、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618名产业界、教育界官员和院校教师。在援外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办学水平,借助国际化平台培养着一批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营造了学校多元的国际化氛围,提升了师生全方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打造了国际化的教学团队、专业的翻译团队和管理团队,拓展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促进了教学理念革新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所以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跳出原有的圈子,视野格局才会扩大。

记者:“走出去”是否意味着只是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合作?

张慧波:并不是,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我们的合作对象,关键是一种理念的改变,就是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断提升内涵质量。

在我们学校,十年前,可能只有几个老师有这种“走出去”的意识,而且把它当做一项任务,而不是乐趣,现在是一群人在进行国际化,学校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学校内涵的思考,比如我们的课程、专业是否符合对方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在一个一个挑战中,我们不断提升。我们很高兴,能在国际上找到一个舞台,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展示中国职教自信,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记者手记】

张慧波:一个有激情的职教实干家

张慧波是内蒙古人,十多年前,还在辽宁工作的他,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南下,从基层教师、系主任再到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最后升任校长,张慧波说“该走的路都走过了。”

初到宁波时,给张慧波冲击最大的是南方市场经济的活跃。“浙商文化,尤其是甬商文化,渗透到这里每个人的血液中。”张慧波说,那时候学校开展军训,已经不是传统的站军姿、讲军纪的形式,而是请来一批企业家,给学生讲创业理念、创业方法。“在宁波几乎每家都会有几个车床,或大或小的工厂,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财富是靠劳动创造来实现的,创业氛围特别浓。”

张慧波受此文化氛围影响极深,在他看来,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试验田。“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在此找到一个平台或者空间,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宁波职业学院很早确立了“和而不同”的校风、“勤、信、实”的校训、“创业、创新、创优”的学院精神,张慧波上任后,将此推崇到极致。学院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一门功课没考没拿到毕业证,但并没有阻碍他创业的脚步,毕业几年中,他多次创业,创造社会价值上千万元。对此,张慧波说,

“我们以往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为此,他曾专门给这位工作后的学生颁发毕业证,“育人,是职教本位。”

在周三中午这个雷打不动的“校长有约”时间,张慧波收获着学生的宝贵建议。他说:“职教很容易办得功利化,稍不注意,学生就会变成简单的就业数字、流水线上的产品。究竟办得好不好,一看学生就知道。”

对于正在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的职业院校,张慧波坚持依靠制度治校。“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是建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除了制度,还要设计与其相应的流程,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我有时候出差一两个月,学校业务不受任何影响。”

在张慧波看来,制度能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实效,关键在于激励效应如何。

一项制度的出台或许不易,但制度的执行比制定可能更为艰辛。“制度的执行既需要机构、人员、经费、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更需要制度文化的长期建设,让遵守制度成为一种习惯。”

“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从2015年动议、2016年发出倡议,到现在正式成立,张慧波整整酝酿了3年。对于未来前景,张慧波说,“我觉得很美好,虽然困难很多,但还是充满幻想,我本来就是一个幻想家,有了幻想才有激情,哪怕实现一半,也是一种成功。”(解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