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业教育”系列报道②
发布时间:2014-11-03 信息来源: 光明网
部分职业院校招生难,致使生源“进出口”呈冰火两重天之势;为了争夺生源,学校间竞争加剧,滋生诸多招生乱象……这些无疑成了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坎儿。
光明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职业院校招生难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先天基础薄弱、自然生源不足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内外因素相交织,让职业教育发展障碍重重。
职业教育“成也生源,败也生源”
在职业教育激烈的招生竞争中,“生源”渐渐成了关键词。有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成也生源,败也生源”。近几年,部分职业院校因“生源不足”变得一蹶不振。
去年3月份,安徽合肥一所职高因为学校生源短缺,学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不得不合并上课;同样由于生源不足,福建龙海某职业技术高职班也不得不停办,学校只好为学生联系了其他学校继续读书。
而在每年的录取工作中,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的现状更会暴露无遗。2010年青岛市对外公开了当年中职学校招生录取情况,报告显示,在中职招生中占大头的普通中专录取仅完成计划的60.2%。
“目前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生源的总体数量都在减少,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生源不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林宇,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职业教育生源自然会减少,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18岁人口达到2800万的峰值,之后逐年回落,今年只有1589万,“而且还在持续下降,估计到2017年是最低谷,之后将保持在1400万左右。”
而除整体生源自然下降外,林宇分析认为,职业教育招生批次靠后,也是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又一因素。“在整体生源有限的情况下,近几年本科生不断扩招,而且按录取顺序,本科类院校要先进行录取,这些无疑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生源的数量。”
基础条件薄弱成发展“软肋”
除了生源总体数量减少的因素外,职业教育自身的“后天不足”,也让其发展再添“拦路虎”。
“近年部分职业院校发展举步维艰,除自然生源减少外,更重要的还是学校教学质量低下、与社会需求错位等原因所致。”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荣兰祥表示。
林宇认为,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其质量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投入所占比例相比‘211’和‘985’高校要少很多,总体上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要薄弱。”。
和本科高等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而当下上千所职业院校、学校之间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由于区域间经济差异,和沿海地区相比,西部一些职业院校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渠道也比较狭窄。”宁夏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向记者透露。而对于这一说法,林宇也表示认同,“东西部的职业院校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差距还在逐年扩大。”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中的“力不从心”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滑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基本是上一线。”可令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头疼的是,要在生产线上独挡一面,必须要有过硬的实战能力。而在参加实习及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面前,却让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虽然有些实习单位和校方合作,部分专业学生可直接被推荐实习,但这并不代表全部,很多学生找实习单位很难。”职业院校学生这样反映。
“部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统一协调完善的制度保证,校内理论、校外实习,往往是一头冷一头热。”荣兰祥说。
近年来,有媒体报道,通过网上购买“实习证明”,这俨然成了部分学生的“救命稻草”,学生的投机取巧,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实习机会不多的现状。
去年年底,广东东莞一家电脑维修实习点发生火灾,5名职业院校实习学生受困。事后据调查得知,这个电脑维修实习站并没有老师跟进指导。类似事件让舆论把目光纷纷聚焦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诸多方面:实习场所为何随意选?实习过程中为何没有专人管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为何如此敷衍?
“有的单位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也有单位不愿意增加实习生培训方面的投入,因此不愿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到工厂实习实训。”林宇认为,“这也折射出社会在对职业教育支持不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再加上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在有限的工作机会下,用人单位的门槛不断提高,在就业仍然“重学历”的社会状况下,职院学生寻找实习机会乃至找工作,都举步维艰。
“职业教育”等于“次等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对促进城镇就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就目前社会形势而言,“重学历”思想依然存在,而“高质量文凭”多要通过“普通教育”才能够获得。不管家长还是学生,谁愿意在读书的起跑线上就主动选择“认输”?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发布人才发展报告指出,职业教育虽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报告中还揭示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林宇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当前社会分配制度,也不利于人们扭转思想观念,“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多数是在一线,而其收入在全社会中并不占据优势,‘做工人’和‘坐办公室’差距较大,这确实是现实问题。”
国内职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差距
放眼国际,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并与之相互支撑,因而各国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和特点各有不同,如美国有社区学院,英国有多科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学院以及第三级学院,还有德国的专业学校,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等。
而从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认识到,要培养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仅仅依靠传统大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传统大学改造起来困难重重。于是,各国政府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并逐步建立起了强大而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
西方国家比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要早,其职业教育格局形成,无形中与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极大差距,西方国家工人的总体薪酬水平,基本能保证生活质量。对此,诸多业内人士坦言,经济发展、分配制度等方面差异,导致中外工人待遇差异,目前我国还达不到西方国家的程度。
针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好处,有业内人士这样归纳:确立自己是谁?我希望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定位准确,选择合适技能;持久的学习和实践自己的技术能力。
而就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达到前两条标准似乎并不困难,但在“持久学习”方面,却是显得望尘莫及。“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职教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继续学习的通道还不是很畅通。”林宇向光明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