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招生 抢跑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3-05-07 信息来源: 麦可思研究
招生工作的科学分析与改进,推动的不只是招生,而是高校培养环节的全面进步。在生源的竞技场上只有抢跑没有发令枪,招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中国招生的石器时代,完全没有招生宣传:没有手册、没有网站、没有咨询热线、没有校园开放日、没有广告投放,这就是八十年代考生的集体记忆。现在,中国招生进入了铁器时代:招生网站像摆信息地摊——文字密麻无从看起;招生手册如同学术手册——学生为主无从谈起;广告投放跟着感觉走——精准营销无从做起。高校是公益的,但是公益不等同于落后管理。国外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招生,都学习了来自企业的先进做法。
“不愁数量就无须重视招生”,这是中国式招生的最大误区。因为招生不是保生源数量,而是提升生源质量。以美国为例,从社区大学到顶尖大学都在招生上大量投入,被生源热捧的高校比被冷落的高校花的钱更多,美国公立大学招一个学生平均花两千美元,但哈佛大学为了招一个学生平均要花两万美金。穷极优质生源。
“录取批次已定,所以质量不是我校能改变的”,这是中国式招生的第二大误区。第一,每个高校都是跟同层次“兄弟”院校竞争生源,你够不着跟北大去“掐尖”。其实北大清华竞争生源更残酷,2011 年四个北京文理状元弃北大而去港大。十年前,中国名校是优质生源的归宿;今天,欧美名校已经成为中国优质生源的理想学堂。第二,生源质量不单指高考分数, 在每个高校所在的分数段中,符合学校愿景和定位的学生(mission)才是高质量的生源,每个高校应该有自己的招生口号(recruitment statement),让符合高校愿景的高中生能找到自己的匹配。生源质量就是匹配度。六成SAT 满分申请者被哈佛拒绝,不符合愿景的满分也不要,这就是生源匹配度。
“招生宣传就是美化自己”,这是中国式招生的第三大误区。你把考生误导到本校来,你得到是学生的抱怨和校友的背叛。招生宣传是传递本校的特点与定位,提高生源匹配度,就要求高校在招生中不要误导考生:是培养应用人才型高校,招生中就不要过多宣传本校的学术追求;是农村生源居多,就不要拿城市家庭考生来说事;让属于自己的生源最热烈地追捧本校,才能有生源的“掐尖”。“掐尖”不专属北大清华,高校都在自己的层次和定位中“掐尖”。
“自说自话”是中国式招生的第四大误区。招生手册按高校语言体系能把考生和家长弄糊涂。不关心考生的信息需求,不调查广告投放是否被考生看到,不考虑考生和家长的查找方便,这些都是自娱自乐的招生宣传。招生资料应该以通俗化的语言、最少的文字、鲜明的字体变化、数字的突出、大画面冲击,让学生第一眼就注意到关键信息——专业介绍、职业前瞻、校园生活、费用资助。精准的广告投放,让自己的生源在关键时刻发现本校。从用户体验出发,提高考生和家长查找信息的乐趣和方便。从来不需要记住,看过就不会忘记。
“招生是招生办的事”,这是中国式招生的第五大误区。招生工作应该是“校长工程”。培养质量既取决教师质量,也取决于学生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立校长领导、招生办牵头、相关部门都参与的招生组织结构。把各个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到招生工作中来,同“筹”敌忾。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事”,这是中国式招生的第六大误区。招生工作是“全民总动员”,在校生应该参加。请在校生回到高中母校,向学弟和学妹们喊话;招生网站挂出学生微博,分享在校期间的体验;招生咨询热线和现场咨询会学生回答问题。在校生和高中生的年龄接近,交流起来距离最短,消费者跟消费者沟通更具公信力。
“招生工作谁都会”,这是中国式招生的第七大误区。职能部门、专业老师和在校生未经培训直接上岗,甚至连招生办都业余。高招会、校园开放日、咨询热线的参与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是否了解本校的定位与愿景?是否了解考生心态?是否了解学生关注点?学校必须对参与招生的所有人员的知识、语述、衣着和举止进行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跟踪以求改进。高校在招生的奥林匹克跑道上,要的是专业表现,不是业余爱好。
铁器时代的中国式招生不止七宗“最”,每个高校有自己的误区。社会在进步,信息革命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招生世界,身处现代社会,招生工作不能停留在远古时代。招生工作的科学分析与改进,推动的不只是招生,而是高校培养环节的全面进步。毕竟高校要靠自己的特色质量来求发展、求生源。在生源的竞技场上只有抢跑没有发令枪,无论是北大或是无名高校,招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信息来源:麦可思研究 文:王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