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一)
发布时间:2013-05-06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4月23日举行的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发言摘编:
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 林宇
本届政府说得很清楚,要减少行政许可,要向地方放权,要加强省级统筹。教育部现在正在研究关于加强地方教育统筹的指导意见,以后很多权力都会放到地方去。而作为高校自身,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发展,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学校自己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不仅仅是等着看上面怎么做。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董时
这几年当中,我们一直发挥媒体的力量,为职业教育呼吁,呼吁从体制改革上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在报道上我们报社也进行了尝试,从2012年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2011年发起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特别是记者团的活动也受到教育部和其他部门领导的重视。中国青年报是媒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们既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也不是职业教育的当家人,我们能做的是做好传播工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职业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于德弘
我想了16个字,“战略思考、宏观调控、继往开来、内涵发展”。我投身高等教育管理已经25年,这25年来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太多了,很多教训是可以继承的。我觉得创建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但是能不能成为学校的选择呢?高职学校的校长太累了,院校校长们需要脱胎换骨,但是这个过程又谈何容易?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爱武
学校现在提出创建领军型高职院校的口号,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打造升级版,目前学校正在研究领军型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也正在按照现代大学的功能对学校进行重新构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俞仲文
随着2003年高职评估和2005年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开展,我国高职进入了2.0版。这个时期回答了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双主体合作办学等问题。而今,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和加速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迎来了3.0版时代。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尤建国
示范建设期间所普遍采用的,以注重外延发展为导向的“目标手段模式”虽帮助高职院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规模上的快速扩张,但其重物轻人、重结果轻评价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工具性则阻碍了高职院校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型。探索引入“人本绩效”的管理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就成为继示范后又一个严峻的课题。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华桂宏
应该全面消除对高职教育的歧视。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院校设置;第二是招生;第三是就业;第四是人事编制;第五是职称评审;第六是项目设置;第七是拨款机制;第八是高职院校的升格;第九是权利和义务的歧视,对我们的要求太多,给我们的权利太少。我的梦想是:第一是高职院校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第二是能够让我们安心办学;第三是能够让我们严格治学;第四是能够让我们快乐工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邓志良
高职院校要做什么?我觉得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如何抓住发展的机遇,拓宽发展的空间。第二是要积聚更多的办学资源,积聚政府的资源、行业的资源、企业的资源;第三是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即专业的瓶颈、师资的瓶颈、校企合作的瓶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 许涛
上海““十二五””期间一项重点工作是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研究学科专业对上海全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上海高职一共有164个重点专业制定了路线图,重点专业负责人都来集训.我发现,一批已经完成示范校验收的重点专业负责人他们就很轻松,他们觉得学校已经建的差不多了。我要求这164个专业负责人同场竞技。专业主任要讲专业是怎么设计的,讲这个专业的设计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如果说不出来就不通过。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袁洪志
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行业类高职院校的指导力度。行业主管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扶持特色类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单强
在稳步增加高职生均拨款的前提下,对没有享受到国家财政拨款的院校给予一定的生均补贴。全国高职还有一个很大的洼地,也是高职的“短板”,就是约占总数45%的行业办学校和社会力量办的高职院校。适当给予这两类学校一些财政支持,使其拥有的办学经费能够逐步与“公办”学校持平,才能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提升高职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登万
高等职业教育下一步怎么发展,我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站在教育看高职,第二个是站在社会看高职,第三是站在政府看高职。感觉过去总是自己看自己,总是欣赏自己,觉得自己很多改革做得很成功。但实际上,有多少优秀学生考高职学校?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高职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不够。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吉文林
后示范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副学士、学士学位,少数专业已到硕士学位;瑞士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已到硕士学位;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本科为主体,部分专业已有硕士学位。这种高职教育的体系较为完整,更利于学生在高职教育体系内提高学历,很好地诠释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级的基本内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凤君
职业教育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和谋划,而不仅仅是教育部自己的事情,国务院应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或职业教育发展局,统筹协调发改委、人事、劳动、财政、税收、教育、行业部委,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营造职教兴国氛围。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曹毓刚
在普及高中教育的情况下,高中后的职业教育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与高职紧密衔接,分年定等,职业教育分级可借鉴欧美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采用一贯制,可工作、学习交替,灵活实施。一年以下为职业培训,两年为中专,三年为大专,四年为职业本科,六年为职业硕士(相当推广硕士),八年为职业博士。学生获得了一个文凭,可谋求工作岗位,也可继续学习其他课程,获得更高级别的文凭。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曹根基
如何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除了政府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投入机制、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政策制度和加大宣传力度外,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