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感受重新燃起的强国梦


发布时间:2012-10-1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

    

    

    ●本报赴巴西特派记者刘畅何申权

    地处南半球的巴西与北半球的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如果从国土面积、发展潜力等指标观察,两个“金砖国家”有诸多相近之处。9月下旬,《环球时报》采访组从北京经欧洲飞行23小时、跨越2万公里抵达巴西,却看到两国社会差异之大有如距离之远。巴西及其他拉美大国半个世纪前已完成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此后长期陷入经济滞涨和债务危机。巴西“失去的20年”和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反差强烈。然而,历史的风云际会让今天的中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在经济上紧密互动,不再是挂在对方墙上的异国风情画。有人说,巴西依赖资源出口,产业链不完整,社会缺乏奋斗力,难成大国气候,但巴西社会彰显的自信和淡定,足以让这个国家不紧不慢、按部就班地向前走。

    “上帝是巴西人”

    巴西人2003年拍过一部电影,名叫《上帝是巴西人》。这句话此后被用来形容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巴西人的淡定和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天资卓越”———世界第五大国,国土面积仅比中国少110万平方公里,全境无荒漠、戈壁,拥有全球12%的淡水资源,耕地面积约为中国3倍,农业、矿产出口居世界前列,人口不到2亿。单靠农业、矿产等自然资源,巴西不用过于自我鞭策和付出就能过得不错,如果稍用心用力,即具第二次腾飞的资本。这对其他人口密集、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奢望。

    一个多世纪以来,除了二战期间派出千人部队支持盟国,巴西对外无战事。巴西内部也无突出的种族矛盾和冲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巴西与周边邻国陆续谈定边界问题,陆上边界纷争几乎没有。相对单纯的历史和舒适的地缘政治环境,让巴西敢于四平八稳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平衡和抉择。

    不过,或许优越的环境更容易使人怠惰,巴西发展历程一波三折。经济发展史是烙印在巴西原首都里约热内卢身上的年轮,从里约的街区,可以清晰辨认巴西在二十世纪数十年间从高速发展到陷于停滞的印记。作为世界上唯一在市区内拥有内湖、海滩、原始森林和山丘的城市,自然赋予里约无与伦比的财富。走在里约街头,看到那些建于半个世纪前甚至更早的漂亮建筑和街道,记者感叹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程度与巴西差距之大。不过,今天的里约略显陈旧,新建基础设施很少,主要道路路况不好,机场容量不足,设施老旧的旅馆房价却贵得吓人。这些是1980年前后,高速发展后的巴西经济陷入停滞的结果。当时物质匮乏和货币贬值将巴西拖入“世界最高通货膨胀率”的泥潭,商品每天都在涨价,月初发的工资到月底就贬值1/4,那曾是巴西人感到前途黯淡的年代。

    21世纪第一个10年,调整后的巴西年均增长率再次达到约4%,对未来的憧憬在巴西人心头躁动。贫困人口减少,人均收入在提升,大型工程也先后破土。《纽约时报》前驻巴西记者在《赤道之南》一书中写道:“巴西调整自我、适应全球化所做的大部分艰辛工作已经完结,政治代价也已付出。当下在发展何种工业、种植哪种作物、开采哪种矿藏和能源方面,巴西比大多数国家都更有选择余地。”

    城市化“伤口”能否愈合

    巴西有句玩笑,如果“上帝是巴西人”,贫民窟就是上帝的眼泪。和其他拉美大国一样,贫民窟也是巴西城市化的一道“伤口”,直到今天也只是有所改善。

    在里约,《环球时报》记者随当地最大非政府组织Afro走访有10万人口之众的阿莱芒贫民窟。只见街道上空电线乱布,路面偶有坑洼和水潭,呼啸的摩托和不停响着喇叭的公交车往来穿梭,裸砖搭建的房子依山势紧密排列,盖满山头。

    在Afro任职的阿瓦维24岁,他的家在贫民窟,但他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不禁让记者瞠目。屋内陈设简洁,但墙壁粉刷得色彩浓烈。阿瓦维每月从Afro领取720雷亚尔,这高于政府最低工资512雷亚尔(约合人民币1594元),他供养一家四口,“够用了,我们不存钱”。

    非政府组织在贫民窟扮演着调解者角色。Afro在阿莱芒活动20余年,为青年人提供文化活动、避免其卷入贩毒帮派的勾当,但Afro和盘踞此地的黑帮“私交不错”。Afro执行助理利马说,黑帮牢控贫民窟的方方面面,Afro只能与其协调后才能展开工作。政府角色缺失数十年,直到3年前警察在阿莱芒设岗巡查。“枪声少多了,”利马说,“以前无论白天黑夜,街头随时会有火拼”。

    在阿莱芒,储蓄所、卫生站、学校、体育馆、影院一应俱全。两条缆车线路在阿莱芒的山头间营运,票价1雷亚尔,山上居民凭证每天免费往返一次。尽管这里被外界冠以“贫民窟”,但阿莱芒居民称之为“家园”,这里满街都是灿烂的笑脸。记者去时,正值当地4年一次的市政选举,阿莱芒街道两旁贴满竞选广告。居民对选举权显然十分在意,多数人能清晰告诉记者投票日期。政府对这里的选票也很在意,注重贫困者福利。这里居民收入不多,但基本医疗和教育费用全免,生活还算有保障。

    不愿粉饰自己的里约

    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6年里约奥运会。“巴西会不会为迎接两大盛事,至少是把贫民窟的外墙粉刷一下?”9月下旬,在首都巴西利亚的一间办公室,巴西体育部发言人贡萨尔瓦对记者的提问略感意外:“粉刷外墙就像给人化妆,好看无法持久。”“不担心届时一群外国记者跑到贫民窟,去描写那里的凌乱和暴力?”“这是巴西的现实,不需遮掩。今天看过巴西的人,若干年后再来,发现巴西变了,里约变了,那才是好事。”

    对有足球传统的巴西而言,办世界杯不难。贡萨尔瓦说,相比之下,办奥运的难度大得多。里约的设施和配套尚不足以支撑奥运会全部项目,外界也对安保存疑,像记者这样的外来者被告知不要在日落后走上里约街头。

    在我们这些来自东亚的记者面前,面对将至的盛事,巴西人似乎过于淡定。记者所到的城市———里约、巴西利亚、圣保罗几乎都没有宣传动员的痕迹。东亚日韩中三国先后举办奥运会,成为各自国家综合发展甚至崛起的里程碑,可巴西人利用大赛让国家“上台阶”的意愿远不如这些国家强烈。民众对大赛的关注和讨论不甚热烈。巴西人只是担心,所有在建项目能否在大赛到来前如期竣工?不过,贡萨尔瓦也说,巴西政府想利用举办国际体育盛事来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全面更新。

    未来强国能否如期而至?

    3年前里约拿下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任巴西总统卢拉激动道:“今天,我比其他任何一天都更自豪我是一名巴西人。今天是摆脱过去附在我们身上最后一丝偏见的一天:巴西已经走出二流国家队伍,步入一流国家行列。”对卢拉来说,其信心之源显然是:50多年前,他是圣保罗的一名普通工人,当时巴西还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如今,他在连任两届巴西总统退休后,巴西已是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在世界上最大支线飞机制造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组装车间,《环球时报》记者看到数架飞机机身上印有汉字,将交付中国买家。

    几十年前,有欧洲作家写成《巴西,未来之国》广泛流传,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嘲笑说:“巴西不能老是未来之国,永远躺在那儿做梦。”巴西利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弗莱舍对记者说:“巴西现在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中等强国,它希望人们以这种地位来对待它。”巴西大呼改革联合国和安理会,雄心勃勃谋求“入常”。巴西外交部东亚司司长毛罗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巴西乐于“在国际决策方式多边化的新机制下”,和新兴国家在世界权力再分配上有更大作为。

    2009年起,中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根据巴西官方统计,2011年巴西对华出口铁矿石、大豆、原油和飞机等达443.1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4%,对华贸易顺差占巴西外贸顺差的39%。中巴关系快速升温也成为两国经济互补性的需要。毛罗说,“现在巴西越来越多将目光投向亚洲。”

    在一些外来者眼中,巴西与中国相比,科技实力薄弱,工业部门不够齐全,汽车制造无一自主品牌,社会缺乏奋斗力。《圣保罗页报》10月2日社论说:“巴西不要被主办奥运的欢庆冲昏头脑,1968年就办了奥运的墨西哥至今仍是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