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严重倒挂

——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


发布时间:2012-09-0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翟帆

    记者: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业务范围中,研究石化行业各类专门人才需求与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石化行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及需求情况。

    任耀生:截至2011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647家,从业人员696万人。近年来,来自各类院校的毕业生约占行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80%,其中本科毕业生占23%,高、中职毕业生各占38%。据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

    记者: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如何?与需求相比,存在什么样的差距?

    任耀生: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各专业招生全线飘红,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坐拥高台;高职与本科比翼增长,但高峰已过;中职招生则是连年整体下降。

    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至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对比前面的在校生数字我们可以发现,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问题,那质量上呢,培养质量能否满足企业的需求?

    任耀生:因为看到了行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国开设化工技术类的职业院校迅速增加,短时间内化工职教资源快速积累。但在化工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的背景下,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要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可我们一些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却是“分散化、小型化、村落化、作坊化”。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至80%的专业规模,人才培养表现为“小、散、差”。“高热度、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

    技术密集型的石化产业,决定了其技术训练的复杂性,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对设备装置有着特殊的限定,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很难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个别地区有的院校仅凭几个50年代的试管和烧杯就办起所谓的化工专业,十分可笑。实际上,建设一套基本满足化工专业学生实操的现代化装置,至少要千万元以上。

    我们建议,要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专业优势强的院校倾斜。

    记者:石化产业转型对从业的技能型人才有什么新要求?

    任耀生: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亟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记者: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如何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帮助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于产业转型?

    任耀生:长期以来,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虽然经过多次调整,但是工作从未中断。行业职业教育专家组织在指导教学改革、制订教学标准、组织教材建设、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规模已达百万的石化专业教育领域比过去更加需要具有行业权威和影响力、称职尽职的专家队伍来帷幄发展大计,我们将从行业供需指导、规划指导、标准指导、专业指导和认证指导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争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有所突破。

    我认为,对于中国职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行业组织的话语权。社会对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重视、研究和支持远远不够,“行业指导”更多的还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中,行业组织虽有指导职责却难有作为。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有行业的深度参与和正确指导,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积极发挥作用且能够严格自律的行业组织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