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理想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2-04-1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教育强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和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共同富裕到共同发展,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特征。

    实施“以质图强”战略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两个转变:在教育发展重点方面,“从以关注规模增长和教育机会供给为重点,向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人的培养质量转变。”

  ■高书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加快向教育强国迈进,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蓝图,是在全球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发展发出的新的动员令。

  教育强国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理想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恒强则国恒强。教育强国有两层深刻的含义:一是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培养能力、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教育强国;二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

    教育强国思想是社会主义强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本质特征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一个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强大的国家,构建全体人民普遍享受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教育制度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教育强国、实现教育富民、为建设一流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的现代化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强国思想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强国思想的最早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荀子曾阐述了百年树人的思想:“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唐朝战略思想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指出:“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以智强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必须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中国近代教育强国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使中国强大,康有为设立强学会,以求中国自强之学。以梁启超为代表,中国教育强国思想进入重要成长期。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直言,要“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皆归本于学校”。孙中山一生寻求富民强国之路,教育强国是孙中山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内容。1924年4月,孙中山明确提出,革命成功之后,国家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办教育”,“至少要拿出国家经费10%专作教育经费”。

    中国当代教育强国思想

    教育强国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所作出的政治选择,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和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初步解决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中国现代化作为一个理想目标,引领着中国走向前进。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搞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精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思想。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并进一步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教育强国的思想。2010年7月,胡锦涛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

  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1986年8月19日至21日,邓小平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共同富裕体现在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两个层面,而体现在精神层面,就是要追求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1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发展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共同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与经济发展道路相同,中国教育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率先发展到共同发展的道路。进入21世纪,全体人民享受公平教育,人力资源得到普遍开发,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富裕的持久动力。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教育强国是世界潮流,是竞争保障。只有教育的强大,才能赢得经济的强大;现时的教育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优质教育。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在一个占全球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不仅将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无疑也将改变世界的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版图,提升整个人类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水平。

    第二,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是强国之基。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建设教育强国。

    第三,教育强国是人民意愿,是富民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们离教育强国有多远

    教育强国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结果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考察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强国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点和规律,这是研究和制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

    特征之一: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支撑系统。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个系统,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五个层次,并支撑和保障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从另一个方面分析,现代教育体系,必须包括公共教育基本服务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特征之二:现代化教育基本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是教育强国的制度保障。教育强国具有覆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制度,适应全民学习需求的终身学习制度,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的教育资助制度,落实优先教育发展的保障制度。

    特征之三:高质量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产出能力,特别是强大的培养能力是教育强国的外在特征。这种培养能力强大的判断标准有三条:一是能够使全体学龄人口享受有质量的公平的教育;二是教育系统培养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能够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三是一个国家的学生在国际知识比赛评价中处于领先位置,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重大国际奖项中持续取得成就,保证国家竞争能力,为人类的知识创新作出重大贡献。具体而言,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左右,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学校的国际排名。

    特征之四:强有力的教育保障条件。教育发展的首先保障条件,是教育人力资源,即教师资源的保障。现代化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教育投入水平特别是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财政保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教育强国经费投入水平一般不低于GDP的5%。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支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推力。

    教育强国是一个新概念,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总体性、综合性和相对性的原则,既要有定性指标,也要有定量指标;既要有人均指标,也要有总量指标。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教育强国,需要综合分析其教育体系建设、培养能力、服务能力等综合因素,特别要考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水平。

    中国已经具有成为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一是中国拥有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了世界大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三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公认的世界性成就。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实施“以质图强”战略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两个转变:在教育发展重点方面,“从以关注规模增长和教育机会供给为重点,向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人的培养质量转变”。在教育质量方面,在重视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的同时,更加关注特色、优质和多样化学校的建设,建立统一与多元结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教育发展模式。

    共同富裕,为中国实现振兴奠定物质资源和硬实力基础;共同发展将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和软实力基础。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