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人才:随行就市还是仰望天空


发布时间:2012-03-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刘晓莹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近10位高等院校的校长、院长,请他们畅言高校在当下最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主要满足当下社会需求

    “我国很多科研领域的技术含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奇缺能将这些技术落实到产品上的人才,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委员告诉记者,“高校现在最应该培养的是将科研水平落实到产品的‘传递型’人才,他们是当下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最需要的。”

    广西大学副校长黄维义委员也认为,高校现在最应该培养的是高级技术人员。“不论是本科那种普适的教育还是更加深入的研究型教育,都要考虑实际应用性。” 她认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拿到用人单位“半年也不能上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有人提出‘双证’的教育模式,即拿到学位学历证,证明自己有学习能力的同时,一些学校也号召学生去考一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证书,如计算机语言、物流、工程师或者会计等。”她说,“因为这些考试都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这样进入社会后学生就不至于没有一技之长。”

    没有国家统一发放的学位和学历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创办之初决定“集中人力和财力,选准突破口”,培养真正被社会需要的人才。校长朱清时委员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已经有了6个系部,这些专业正是根据中国社会急需解决的四大问题设置的:节能减排、新能源、金融科学管理以及未来城市。他说:“现在中国的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乡镇迅速城市化,但是没有科学依据和科学研究支撑它,我们就把这四个方面作为学校学术发展的突破口,培养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应该‘以产定销’,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被社会所需。”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董事长张杰庭委员说,“我那个时候学习单片机,使用的操作系统其实早就淘汰了,我们国家一些应用型的学科还在用和10年前同样的教材,这亟待进行内部调整,要与社会所需接轨。”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也提到了培养人才“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他表示,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性的工作周期和就业惯性决定了大学在培养人才上必须具备前瞻性,这样才能做到从招收学生到将之送入社会的培养阶段过后仍旧被社会所需。他说:“高校应该直接与社会对接,大力关注社会需求。”他主张政府能够从宏观的层面给出权威的调查和数据,来告诉高校当下社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指导高校在人才选拔时就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时有的放矢。

    仰望天空的事情也要做

    “前几年纳米技术很火,内地很多高等院校一窝蜂地开设纳米学科,一些人找到我,要给澳门理工学院投资建立纳米专业,可我觉得我们的条件还不够,师资和设备都跟不上,即便有钱,也不可以盲目跟风。后来社会冷静下来了,这两年证明,我们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委员对记者说。

    李向玉认为,大学不可以只看到眼前,还要放眼大局建设,满足社会需求不仅是同期性的,也是长远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校长不单是教育家,还必须是个战略家,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方面,不仅要传播文化,还要创新文化。”他坦言,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培养无法马上学以致用的学科人才,如宇宙探索等研究型人才,有时是要顶住很大压力的,这就需要上级的理解和支持。“总之,培养人才决不能仅考虑眼前利益。”

    他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小语种就很火,大家争相开设了葡萄牙语专业,但澳门回归后,葡萄牙语成了冷门,于是师资力量开始缩减,一些学校也不再招收学生。“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因为一时的社会需求变化而忽视葡萄牙语的教学,仍然保证教学质量甚至壮大师资队伍。如今,随着中葡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需求的增多,葡萄牙语人才开始受到重用,这多亏了当时没有跟风办学。”他还表示,诸如历史、哲学、文学这些不够热门、毕业后赚钱也不多的专业,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导,比如建立相关的研究所等,来为这些人才创造就业机会。“毕竟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绝不能够因为当下的需求而忽视长远的发展。”

    伍中信也认为,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双管齐下。“大部分还是要考虑‘随行就市’、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但是不能一概而论,研究型大学承载着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研究型人才,这也是高校应该输送给社会的一类人才。”他还指出,为了让这部分学生有安全感,国家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条件,“这样研究型的人才才能安心地‘仰望天空’。”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并不否认社会需求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切忌“千人一面”,应该针对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科学地定位,然后各安其位”。他支持研究型的大学培养部分“仰望天空”做学问的人,并强调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将学生动手能力差全部怪罪在高校身上并不合适,毕竟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这就需用人单位注重职后培训,这方面外国做的就很好,比如IBM等,都会送自己的新员工去学习,这样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用好了都可以创造价值

    “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和他的老师怀特海在二十世纪之初合著了一本叫做《数学原理》的书,那个时候人们还看不到这本书的价值,认为它是‘无用的学问’。无奈之下,罗素和怀特海自己掏了50英镑来出版这本书。几十年后人们认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它也成为电脑计算机的学科基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表示,高校培养人才上固然不可以急功近利,承载着历史发展使命的“仰望天空”的人才总要有,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也不知道。他认为,只要运用的得当,无论是满足当下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还是暂时可能还看不到使用价值的研究型人才,都可以为社会服务。

    “比如学习考古专业恐龙方向的学生,很多人就认为它没有什么用,的确很难看出它的应用价值。然而,现在恐龙产业做得很大,好莱坞一部大片就能创收好几百个亿!侏罗纪主题公园、恐龙博物馆等,相关的产业发展的都很好。”高抒说,“有没有用,不能只看一时一世,无论是什么样类型的人才,用好了都可以创造价值。”(记者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