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价值观型塑的关键时期
发布时间:2011-11-30
本期专家:洪成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大学教育对学生价值观有很大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大学是人的价值观型塑的关键时期。大学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但是谁对大学的生活记忆最深刻,谁对大学感情最深?不是硕士生,也不是博士生、博士后,而是本科生。何以为证?仅从校友捐款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众所周知,商学院MBA是毕业后最有可能获得财富的专业。是不是MBA的学生捐款最多呢?不是!捐款最多的还是那些曾经在本科学院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从价值观的型塑看,大学之所以产生特别的影响,原因是其课程和活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只有经过系统和科学的培育,价值观的提升才最有效果。
大学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巨大的空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价值观型塑的重要性。其次要用年轻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开展价值观教育。其三,要从我做起,从学校做起。特别是要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去型塑学生的价值观。对母校的感情,是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元素,是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基础。认同母校的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价值观的培养上,忽视母校这个媒介,令人忧虑。
国外高校在价值观型塑方面,有很多经验。细分价值观的内容,并将其一一对应到现实的具体活动中,是其主要的经验。价值观应包括“大爱”,爱母校是具体的行为。如何培养呢?在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奖学金,让他们跟着最好的教授学习,让他们享受最好的校园学术氛围,这就是爱的培养。例如美国大学的校友捐款为什么如此慷慨?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候大学在他们的心灵中播种下了爱的种子。价值观应包括“文化认同”。如何培养呢?校际体育比赛就是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方式。球场上,主场学生的狂热,如果没有亲历过,简直难以想象那种狂热的程度。价值观也应包括“对传统的尊重”。传统,既包括本校的传统,也包括本国文化的传统。牛津偏古典,剑桥爱浪漫,哈佛追求真理,耶鲁追求卓越,这都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而诸大学的传统的完美结合便是求真、自由、民主的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当前高校在提升及引导学生价值观过程中可能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主流价值观不仅内容空洞,也很少让学生公开或开放讨论价值观问题,施教者甚至不敢正面面对爱质疑的受教育者的质问。而受教育者在接受价值观教育时,不喜欢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希望自己进行价值比较。一个价值观之所以“优”,是相对于其他价值观的“劣”;看到一个价值观的“劣”,也是因为与其他价值观的“优”相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空洞的内容,加上“灌输”方法的简单,是造成价值观教育尴尬的主要原因。
第二,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刻板、僵化、不灵活。多数的价值观教育蜕变成了编写教材、宣讲教材和通过背诵方式考察和评价价值观内容是否掌握的工具。大学设计的价值观体验机会很少,学生不能置身于鲜活的价值观体验。体验爱国,却看不到极端反华势力的嚣张;体验集体精神,却从来没有集体生活的体验;体验同情,却没有深入到同情对象的生活之中。没有生动活泼的价值观的教育体验,就不会有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
第三,从大学和施教者的角度看,存在着一个偏向,那就是将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当作“工作”来做。既然是“工作”,那么就是必须完成的,是不得不完成的,是来自外界的,是强加的。根本的说,它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价值观教育虽然不能与宗教相比,但是宗教界人士所拥有的对本宗教的虔诚,以及所具备的传教士精神,倒是价值观教育的同志们所应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