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回归教育 从结合到融合的路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1-07-2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让体育回归教育,让运动员有学上,让青少年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比赛——
从“结合”到“融合”,路还有多远?
【新闻回放】
正在举行的上海游泳世锦赛上,为中国代表团夺金的何姿、施廷懋都贴着“清华大学”的标签,“跳水女皇”伏明霞当年也是从清华跳水队走出的。如今,清华跳水队仍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孩子前来训练;清华大学还开设了跳水选修课,让普通大学生亲身体验跳水运动的魅力。“教体结合”,让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人才从学校体育的土壤中走出。
“简单说,‘教体结合’就是培养有文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正在被全社会和教育体育界认可。”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认为,在国家队层面可以搞集训模式,但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必须回归校园。
在青少年阶段探索“教体结合”,让体育人才的培养成为有源之水,让体育真正回归教育,这是目前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体育未来的必然选择。那么,教体如何才能从“结合”做到真正的深度“融合”?
在有条件的省市尝试学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
在7月22日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中运会上,包头一中女排获得了金牌。校长王学东告诉记者,包头一中女排始终坚持学习和练球“两条腿走路”。队员不仅在运动场上是佼佼者,学习成绩也都相当优异,几年来,已经毕业的80多名队员全部进入了大学。
清华大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建立起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训练体系。该校体育部主任陈伟强介绍,清华的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他们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由学校培养成为运动员。而运动员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是运动员,到学校学习只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目前,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共有包括田径、篮球、射击、赛艇等26个项目在内的37支队伍,队员超过了500名。
针对学生运动员升学“出口”不畅的问题,长期追踪报道体育新闻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认为,近年来,专业队选苗子已经越来越难,许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上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视进省市队甚至国家队为畏途。高校有一流的体育设施,许多高水平教练愿意去高校任教,家长和孩子也首选上大学,因此,可以考虑在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尝试学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
把竞技体育的经费划拨一部分给学校
青少年是中国体育的根,这句话几乎挂在每一个“教体结合”践行者的嘴边。青少年在哪里,90%以上都在学校,那里有现成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有学与训结合的天然优势,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轨道上,学校将注定担纲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发展指导处处长黄金介绍,在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从国家层面上对“教体结合”进行了详细规划:将小学、初中阶段的县级“少年体校”纳入普通教育序列;改善体校高中(中专)的文化教育;加强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工作;研究制定符合运动员特点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体系;对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的学生着重进行体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体校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争取新政策,开辟新途经,包括通过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渠道进入大学读书、通过单招渠道进入大学、进入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等。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认为,理想的“教体结合”应当是在中小学阶段教育体育完全融合在一起,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逐步把现有运动队经费从体育部门剥离出来,划拨给高中和高校。杨明也建议,把竞技体育的经费划拨给高校一部分,并引入国外大学体育奖学金制度。
真正打通“教体结合”一条龙的培养体系
在钟秉枢看来,近20年来,“教体结合”这条路走得并不成功。“教育有教育的培养体系,体育有体育的培养体系,这两方面并行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方式。”
“教育是一张皮,体育也是一张皮”,如何把这“两张皮”结合起来?钟秉枢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保障,“为什么不能把地方体育训练基地如校园足球项目索性交给学校办,由它来代表地方参赛呢?归根结底还是体制的问题,就看有没有决心改革。”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的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在整体上对“教体结合”加以规划。
足球专家、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也表示:“不是一时给我们投多少钱,而是要出政策,并落实到位,真正打通‘一条龙’的培养体系。”
“竞技体育植根于学校体育是体育发达国家的惯常做法。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是把体育和教育紧密结合,流行的是‘体育+教育’的模式。美国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几乎全部是通过参加学校体育这块土壤培育出来的。”杨明建议,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体育大国的经验,让体育回归教育;让体育口和教育口不再各管一摊,“各念各的经”;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上、有书读;让广大青少年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比赛,德智体全面发展。
此外,“我们必须扭转一个观念——运动成绩绝不是评价‘教体结合’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有如此,这条路才能走得更远。”钟秉枢说。
■本报记者 李小伟
《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2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