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人,一样能精彩——走近技术工人
发布时间:2011-03-18 信息来源: 记者 邓圩 《人民日报》
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内,42岁的李万君拿着焊枪向徒弟们进行示范操作。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已拥有6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被评为拔尖技术能手。
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摄
他,曾经的高考落榜者,现在是跨国公司技术骨干。
他,因为家贫辍学务农,现在是国际公司技术主管。
他,坚信自身天赋放弃高考,未出技校已经技高一筹。
……
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从未踏入大学校园,却在职业技能教育这个熔炉中,锻造成为一炉炉好钢,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年轻热情、积极向上,有过得硬的本事,对生活和工作有着规划和目标。他们展示了新一代中国产业工人生机勃勃的形象,显示出新一代技术工人的自信和知性。
①学技术,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从高考的失意者到工作岗位上的佼佼者,钟陈石和张木桂这几年过得颇有些起伏。
24岁的两位年轻人,中等略显瘦削的身材,似乎还有些稚气。在全球第二大电梯供应商、跨国公司瑞士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小钟是公司的团队领导,管理着几个安装小组;小张的职位又高一些,负责管理团队领导。
在这家国际大公司,这两位来自广东农村的孩子毕业不到两年,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骨干。他们是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迅达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出的学生。
来自粤北山区南雄县的钟陈石靠着父母在深圳打工的辛苦钱,从小带着弟弟在老家上学。他告诉记者,高考后成绩不太理想只能上本科B类学校,且学费比较贵,于是选择就读高职,并进入了“电梯班”。
“进入到电梯班后,有种很深刻的职业感!摆脱了那种没有目标的,学了有时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什么的盲目。”这是小张和小钟的共同感受。在高职三年级进入“电梯班”开始,这群孩子就穿上了定向培养企业的工作服,学习着企业刚刚申请专利的新技术、新设备。
除了技术,还有全方位的、军事化训练,包括如何与“刁蛮”的客户打交道,每天的教学就像工作实践的“情景剧”,让孩子们从一名农家子弟逐渐找到产业技术工人的感觉。这种培训让同学们减少了毕业后到企业应聘、培训、适应的磨合过程,快速上手,至少节约了3—5年的成长期。2009年,当首批毕业生精神抖擞地进入施工现场,客户交口称赞:“简直像看到一群小老虎!”这群“小老虎”很快展示了他们过硬的技术水平,成为当之无愧的骨干。
现在,小张和小钟的母校,已经有300多名毕业生成为各类电梯供应商的高技能骨干人才。不少学生工作后年薪超过10万。
出于公司保密原则,张木桂和钟陈石并没有告诉我具体工资状况,当我问“父母两人打工收入加起来是不是都比不上你一个人的时候”,小钟笑着默认了。他们的老师告诉我,“电梯班”学生的收入肯定比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高,高多少呢?“不止30%或者50%。”
工作两年,钟陈石已经把父母身上的经济压力接过来,除了供弟弟上学和家用,他还从自身经历为弟弟规划了将来。现在弟弟被他送到另外一家技术院校学习汽车电子专业,每年1万多的学费他全部揽下。小钟说,下一步,就是在城市买房,让父母好好享受生活。而最让张木桂满意的,不是收入的提高,而是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工人,一样可以在企业里做到中高层,一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钟陈石现在上班时间是正常的五天八小时制。但他每天基本上都在加班加点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就会给手下的刚出技校和大学的员工培训,“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带给他们一些有用的东西!” 钟陈石恳切地说,有机会去学好技术一定不要怕吃苦,年轻人学到手的本领都是自己的,以后绝对不会给社会淘汰。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文清说,“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大问题。我们需要好好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也需要明白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上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这也是现在技术人才抢手的原因。”
②当工人,也能让全家人富起来
陆榕杰目前在一家国际大公司担任技术主管,并已在广州番禺买房定居。10年前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在城里过上舒适的生活。他的家在粤北清远市高田镇江山村,是典型的石灰岩村,很多地寸草不生。陆家曾经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人家之一。当初,他因为家贫辍学,干农活勉为其难,出门打工又无一技之长,想读技工学校又付不起每年近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
1998年清远的对口帮扶市佛山在清远技工学校开办的首届“智力扶贫”班,招收了151名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的贫困户子弟入学,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陆榕杰读了这个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毕业后,陆榕杰在松下电器公司就业,因表现出色被送到日本学习,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工作挣了钱,他第一件事情就是供刚刚中学毕业的弟弟上技校,学的是空调专业。家中也成了村中最早电视、冰箱、空调一应俱全的家庭,还给父亲买了辆拖拉机。
在家乡,陆榕杰已经成为全村出名的人物,很多中学生都在谈论他的故事,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人生多了一种选择。在村里,陆家的破旧土坯房早就换成白色小楼,两个孩子都因为有一技之长留居城市。从最穷到最富,陆家的变化村里人看在眼里。“学好技术,不愁好工作,不愁收入低”的观念成为活生生的事实,村里一些人家把本打算初中毕业后务农或出外打工的孩子送到技校,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孩子自己攒了学费去读技校……演绎着“技术教育”脱贫致富的一个个故事。
从2002年开始,“扶贫班”模式逐渐变成了一项长期的决策。““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为此投入专项经费5.25亿元。这项被称之为“智力扶贫”的工程正式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着“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甚至带富一村”的扶贫模式。
扶贫班毕业的另一位学生梁南雁,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就寄回家3000元钱。这笔钱超过了他一家人过去一年的纯收入。他的家在河源市和平县宏惠村,村中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全家住在漏雨的土坯房里。他高兴地说,要多攒钱,帮助家里承包鱼塘、果园。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广东首批“智力扶贫”学生,70%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就业,不少进入了广州本田、TCL电器等大型企业;20%返回生源地创业或者到外省工作。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一批5000名贫困生就业后,按每人年纯收入20000元计,每年可带回1亿元的劳务收入,同时,他们还带回信息和致富门路,带动家庭、村庄脱贫致富。
曾经因为不能上大学沮丧的梁南雁说,是技工教育带给他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只要有能力,做工人也能干得很出色。现在很多技校生比许多大学生还抢手。”
③主动选择学技术,技能教育由冷变热
3月,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毕业班的同学充满了自信,这个学校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采访中发现,和过去上技校的多是农村孩子不一样,现在技校、职校生中,城里的孩子占了40%左右,读职校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考不上大学、无法继续学业或者成绩不好。90后的这些孩子,很有主见,他们并没有把技能教育当成一个无奈的选择,很多人是为了早早接触和实践喜爱的专业。
职业技能教育的“冷”“热”也正反映了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和态度的变化。
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钟剑平初中就读于广州市的教育强区越秀区,当同学们纷纷报考名高中的时候,成绩不错的钟剑平却选择放弃,直接读技校。“不想浪费时间,只想早早开始学习实用知识,如果将来希望深造还有机会。”他对电脑痴迷,现在学的是计算机维修与网络技术专业。在校两年,带领一个五六人的团队,已经承担了学校相当部分电脑的维护和维修,他还在开发软件等方面与一些企业合作,并在广东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他笑着说:“学习很有趣!以前我是‘菜鸟’,现在算是‘大虾’了。”
没有上大学,会不会将来走上社会少了些资本?钟剑平很自信:“文凭并不说明什么,我会什么才重要。”钟剑平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没有反对过他的选择。
时下,许多人读大学的观念正悄然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往学子们以考取名牌高等院校为荣,如今,大批实用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大量涌现,高职教育在数量上已占据广东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职业教育“热”,关键是市场需求热。
有专家说,广东现有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呈现“三多三少”,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广东技能人才缺口也高达81.5万人。
随着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专家测算,广东每年需要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将达到300万人。每一次的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都在提升。发展以技工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体系,正是加快培养一支庞大的、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低廉价格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从2000年以来,广东省职业技能学校普遍95%—98%的就业率显示了市场对技能人才的渴求。
市场紧缺,加上一批批学习技能的年轻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开始改变社会和家长的观念,“考大学”不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更务实的观念进行多样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