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60年》序


发布时间:2010-02-24 浏览量:

      何东昌

      教育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愈来愈认识到它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因此教育要优先发展。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段话总结得非常合乎实际和深刻,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办好教育?历史的经验证明,我们的教育应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是独立自主的,同时又是博采众长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既要普及,又要提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包括高等教育在内,我们办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说,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说应试教育的倾向,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也不可忽视,这都是阻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大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教育不能搞成人才成长途径单一的“独木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不行的。我们要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并使其相互衔接,相互沟通。我们还要发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这样就为人们的成长架起“立交桥”,让有理想、爱学习、有毅力的人都能找到通向自己成功的路途。通向目的地的路有许多,我们应该让条条大路都能够通向成功的彼岸。

      认真总结6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探索新时期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古语说得好,“知耻近乎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并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发奋努力,求实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很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根源在社会,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办好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和支持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60年》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晓东主编。该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