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到西部的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10-02-0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现任贵州省贵阳市国资委副主任的杨继,一年前作为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从上海来到贵州挂职工作。杨继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短短一年时间里,她为贵阳市引进数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

      “贵州太需要金融人才了,我在贵州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杨继坦言道。

      1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组部、团中央随即开始每年选派出一个博士服务团赴西部工作一年,十年间先后输送了1059位博士,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十年间,西部人才从“流出”到“流入”,从“孔雀东南飞”转向“孔雀西北飞”和“孔雀西南飞”,人才到西部的路正越走越宽广。

      西部需要人才。

      200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3.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13.6%,两院院士仅占8.3%;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只有东部地区所占比例的一半多一点。

      能否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2002年,中央下发《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提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西部地区间人才资源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改变,人才总量基本满足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数量有较大增加,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基本形成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2007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五年内先后两次对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决策,表明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才向往西部。

      西部大开发,资金汇集,政策优惠,机遇无限,这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实现理想抱负提供了最佳时机。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先后出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措施,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

      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在西部大开发的感召下发出这样的声音。2009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9万多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西部,在基层,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开辟了自己人生与事业的新天地。

      十年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工作岗位日趋增加,人才流向西部正由被动转为主动。

      十年发展,十年砥砺,人们看到了西部地区不断升高的“人才指数”——

      1999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累计培养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近3300万人,每十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由 2001年的422人增加到近1200人。

      到2008年,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由1998年的74.5%提高到92%。

      2006年至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已公开招聘近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其中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

      2006年至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到88040名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也到了西部地区。

      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共设立了29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国设站总数的16.3%。2008年,西部地区招收了75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占当年全国总招收人数的9.1%。

      锻造人才兴大业。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中央将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西部新一轮开发建设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持。

      展望未来,国家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让人才走上西部大开发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