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学院里的一场“特殊考试”


发布时间:2016-12-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江苏省信息

12月14日、15日,学院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考试历时13.75个小时。每一个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份“别样”的答卷。这份试卷的试题来自德国,学生是我院“胡格班”37名“黄埔一期”学生。

37名学生被分成两组,从14日早上开始,直至15日晚上。考核分为两天,共有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工艺,学生要会装配图的分析,并按要求完成零件的工艺流程。第二部分是实践考核,考核持续12.5个小时,其中包括30分钟的答辩时间。第三部分总结。所有事情完成后提交一个工作总结报告。第四部分数控理论编程,程序里缺一些语句、数据,要求学生补全。第五部分附加题,气动控制,让学生对气动功能分析或完成系统的设计。第六部分是理论考核。至此考试结束。

与其说是一场考试,不如说是一次“华丽转身”。2014年,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2014级新生中随机挑选37名学生组建了第一期“胡格班”,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如今胡格班的首届学生交出了一份答卷,完成了校内学习的任务,即将参加顶岗实习。

首届“胡格”试验班学生深受“德国师傅”的好评,“在这群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与专注!”胡格这样评价这些学生。

“胡格模式”给予教师全新的视角,跨界的平台,让他们不忘初心。项目刚开始启动时,试验班的师生就改革的最终目标达成了一致,“构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项目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并在团队条件下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个目标明确朴素,切合实际,要求却相当高。这是一种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培养,其核心是不仅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将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到课程和专业教学实践中。

“教学”变“陪伴”,“教材”变“学材”,“教知识”变“教方法”。在“胡格”试验班里,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触摸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课堂焕发了活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的简单,学的有效,这背后是教师团队颠覆性的变革。混编团队的碰撞与磨合,教学设计反复的模拟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组合与应用,这些挑战一次次考验着这支“创新”团队,创新闪烁着智慧,他们累并快乐着。

在刚刚结束的全校第二届技能大赛上,“胡格班”在钳工项目上有9人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据一项针对首届胡格班同学毕业后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37名同学中仅有2位同学表示不确定,其余35名学生均明确表示希望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目前首届“胡格班”的学生都已找到了合适的顶岗实习岗位,即将奔赴新的“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