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破解“技工荒”的重要“推手”


发布时间:2010-07-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网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技能比赛——一项面很“窄”的专业领域内的技能比赛,为何会受到主管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跳出比赛看比赛,不难发现中国建筑业“技工荒”的严峻现实,不难发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破解之道。

本网通讯员 吴保平 李国彦 徐强

  6月24日至27日,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技能比赛在天津举办。比赛执委会副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郭鹏伟告诉笔者,该项比赛是由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面向全国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高等职业院校在

校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专项赛事,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选手、指导教师、领队842人参赛,人数位居本届大赛各分项赛事之首。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本次比赛,要求其代表队的领队必须由职业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或者书记亲自“挂帅”。

  一项职业技能比赛,各方缘何如此重视?为此,我们采访了建筑工程技术技能比赛执委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司长王宁。

  通讯员:请问王司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参与主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什么?

  王宁:今年6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要求我们“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我们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是为了要更好地落实《人才规划纲要》要求,促进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提高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注。通过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朝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方向发展,给职业院校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现技艺、展示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舞台。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给企业发现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机会。

  通讯员:这是第二年成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了,同去年相比,今年的大赛有哪些特点?
  王宁:今年大赛的特点体现在比赛内容更加充实、行业单位更加投入、社会各方更加关注三个方面。我们在总结以往技能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将本次大赛分为中职组和高职组两个组别,选取了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市场需求广泛的工程测量、工程算量、楼宇智能化安防布线和系统安装调试4个比赛项目。比赛通知印发后,在全国开设土建类专业的近2000所中、高等职业院校的120多万名在校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地踊跃报名参赛。经过选拔和推荐,中职组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选手、指导教师、领队800多人参赛,包括指导比赛的领导、为比赛服务的专家、裁判、技术支持人员和志愿者,比赛规模超过1500人,位居各分项赛事前列。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建设报、建筑杂志社等媒体都派笔者到赛点进行采访报道。有关的行业企业也十分关注我们这次大赛。

  通讯员:本次大赛取得了哪些成果,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王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赛,一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结合历年的反馈,许多获奖选手一回到学校,就有用人单位主动找到学校高薪聘请他们。今年,天津市还针对大赛获奖选手,放宽了进津就业、落户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技能型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今年,我们的中职组比赛共决出一等奖23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67名,高职组决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6名。其中,工程测量赛项的获奖选手还将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我们对获得一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也进行了表彰。这些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回去以后,在本校乃至本地区就是闪耀着我们行业职业教育改革成果光芒的火种,将激发周围更多的同学们依靠“技能改变未来”的热情,为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到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稳定就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通讯员: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行业职业教育上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其中,你们最关心的工作有哪些?

  王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院校、企业等有关各方的作用,努力实现“政府主导、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抓好行业职业院校教育工作。

  一是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为抓手,重点开展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以此促进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内容改革。我们先后成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和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分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指导委员会这个专家机构,做好行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其中包括师资队伍、教育标准、能力培养方案、实训大纲、教材建设等方面。

  二是通过示范性院校建设、举办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校企合作论坛等形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教育实践指导能力和学生技能水平,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广泛推进职业院校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做好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调整工作,以行业需求为前提,就业为导向,紧密跟踪行业科技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在行业企业中的应用,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此促进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

  通讯员:今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有何打算?

  王宁:对下一阶段行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我们初步考虑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面各有侧重,齐头并进开展工作。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抓好四点:一是继续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职业(工种)划分和技能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二是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办学为目标,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通过冠名培养、顶岗实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方式,建立健全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办学模式,构建政府、职业学校、行业社团、企业等多方参与、有机协调的中等职业教育新格局。三是积极探索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渠道,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规模。结合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特点,研究农民工业余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在岗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新途径,推动农民工培训内容深化、促进农民工培训效果提升,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定向招收农民工进行专业培养。四是加强与教育部的协调,加强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办学的指导,培育一大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引导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之形成行业特色。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行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研究开展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示范学校评选工作。

  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重点做好四点工作:首先,针对高职毕业生从事现场专业技术管理的特点,组织编制各行业现场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其次,完善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开发精品课程和“十二五”规划教材,推动高职院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第三,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引领,推广先进的职教办学理念,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第四,加强校企合作,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性标准,研究加强大学生企业实习的政策措施,与教育部门共同在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土建类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


 附“调查报告”:“技工荒”:一种局面,两种尴尬

  自2009年以来,建筑业“民工荒”尤其是“技工荒”问题,在北京、天津、江苏、辽宁等地的建筑市场相继凸现,给原本就利润微薄的建筑施工企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民工荒”和“技工荒”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建设领域技能

人才的素质,并使技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摆在行业主管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笔者在江苏启东、辽宁大连等地走访时发现,许多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民工尤其是技术工人短缺,这种人才短缺是企业的“硬伤”,但是从职业学校近两年的就业情况分析,“人才短缺”其实是两种尴尬局面。

  ● 企业的尴尬--缺人却又没能力高薪用人

  大连宏港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忠林向笔者谈及用工问题时一脸愁容,“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拿到了工程,却找不到人来干活,更不用说那些技术工了。截至今年6月,来宏港公司干活的工人总共才有300人,只占去年同期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工程量却并没减少。我们的工资额从去年的每工每天60元,增加到今年的每工每天80元,但仍是招不来人。为此,我们还专门去找劳务分包公司,他们那里来的工人也仅是去年的一半,但单价却提高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简直是致命的问题。”

  大连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于文华在分析今年施工企业“民工荒”时说:“建筑施工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不光是宏港公司一家有,在整个大连建筑市场都普遍存在。今年来大连务工的农民工,包括模板工、钢筋工,只占到去年务工总人数的5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筑农民工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农民工工资虽然从去年的60元涨到了今年的80元,但月工资水平也就是2000元左右;如果他们去工厂干活,一个月也能拿到这个数,而且劳动强度还不是很大。因此,到建筑施工企业找活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二是年轻技工断档。目前工地上的砖瓦匠35岁以下基本没有,都是40岁以上的,这是老一代的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尤其是技工十分短缺。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去学技术工种,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去当技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因为干建筑太苦、钱太少。三是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改造力度加大,用工量剧增。随着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的加快,乡镇、街道等的工程量都较往年有所增加,这样,用工量也就跟着增加。在工资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农民工就不会舍近求远外出务工。”

  江苏启东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向阳在谈到建筑业产业工人短缺问题时,也是忧心忡忡:“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技术熟练的农民工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全国成千上万的工地上有几个是‘80后’”和‘90后’?少得可怜!大部分是45岁以上的“老一代”建筑农民工。一面是我们的建筑业发展急需大批产业工人,一面是年轻一代不愿做建筑工人。这个很可怕。做实体的企业已经感觉到这一点:农民工流动性增强,对工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企业利润越来越低,甚至亏损。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用不了10年,产业工人短缺就会成为阻碍建筑企业乃至整个建筑业发展的最大困难。"

  总之,现在建筑市场奇缺的就是技术工,这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一旦这一问题成为建筑业的“硬伤”,“隐痛”会让建筑施工企业的老总们挥之不去。然而,职业院校的师生又是如何看待建筑业内人才短缺问题的呢?

  ● 学生的尴尬--嫌待遇低又没更好去处,只能“被动就业”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技能比赛期间,笔者采访了几位带队老师和参赛学生。

  王绪生是山东寿光工贸职业中专副校长,也是山东代表队的领队。通过王老师的介绍,笔者了解到,寿光工贸职业中专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基本都保持百分之百的就业率,而且都在山东省内就业,但近两年来这种就业却变成“被动型就业”。

  “之所以是‘被动型就业’主要是因为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技术工,因此,不得不主动要学校招人,但开出的工资却很低,一般都在1000至1500元之间。对于学生而言,学了三年焊接与电气应用,如果仅因为工资待遇低而不就业,就等于空有一身技艺无处施展,因而也就‘硬着头皮’去就业,其实心里却很不情愿。”王老师这样解释说,“企业有企业的难处:急需用人,却又没钱开具高工资;学生也有学生的想法:花费三年时光,学得一身技艺,到头来工资还没有普通农民工的工资高,但还不得不去就业。一种境遇,两处尴尬。”

  陈慧国和隋志斌都是寿光工贸职业中专焊接与电气应用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这次代表山东参加楼宇智能化安防布线和系统安装调试项目的比赛。两人都来自寿光农村,年龄相同,18岁,而且志向相同--毕业后准备合伙开公司。

  “楼宇智能化这块,安防布线和系统安装调试的技术性比较强,但日常维护就不需要很专业的技术工人了,一般人基本都能操作。因此,我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后一般工资都很低。这样,与其给别人打工,倒不如自己单干,虽然风险大些、操心多些,但肯定要比做一名技术工人挣得多。” 陈慧国向笔者述说“单干”的原因时,憨厚朴实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杨雁荣去年和今年都是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带领云南建设学校的学生来参加技能比赛。杨老师向笔者介绍说,“云南建设学校的生源基本都来自大理和红河州农村,学生毕业后也都在云南省内就业。他们不去外省就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年龄太小。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还不到20岁,去外地打工父母不放心。此外,学生毕业后,都能在本省企业内作为基层技术人员使用,而且活也不是很累;工资一般都在1000至3000元间,这在大理算是中等收入水平。因此,他们也不愿意去外地找工作。”

  从采访中可以看到,产业工人短缺、招工难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尴尬局面:对于企业来说,急需用人,却又没有能力给工人大幅度提高工资待遇,是一种尴尬;对于工人而言,不是不愿意干,而是因为工资太低不想去干,也是一种尴尬。两种尴尬归结到一个字上,那就是“钱”!
  
  “技工荒”:机制造成的连锁反应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就建筑业的人才问题,曾接受过一次笔者专访,他认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人才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建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建筑行业的硬伤,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不强,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施工分包或劳务分包来承接工程。而这种竞争方式经不得一点风险,一旦遇到情况变化或天灾人祸,企业将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

  接着吴江分析了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并总结说,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数占建筑行业总体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9%,这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必须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必须翻番。根据测算实际需要至少是400万,缺口很大。企业的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一种无形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拥有人才和知识这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本。而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筑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从培养、选拔到使用管理,还没有完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作用,甚至可以说,人才的投入和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浪费现象。

  最后,吴江指出,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应该说是一种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它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我们目前的大部分人才,都是从院校中成批复制出来,担负培养教育人才责任的学校,则基本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视市场规律,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使用多年前的教材培养学生。教育资源本身就应该是市场配置的,按道理,应该是市场为教育部门提供需要信号,而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市场配置,所以就不可能培养造就出来市场需要的学生,现在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严峻的职位竞争,很多企业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机制存在着问题,培养了很多市场不需要的人,造成了巨大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这与教育部门不调整教学结构,只注重培养数量直接相关。其中最大的不合理恰恰源于我们的教育机制,这种配置是连锁反应的。

  当一个行业人才出现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这个行业本身的问题,也许是社会现象在某一点上的集中体现。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全社会的联动。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从改变教育部门的观念和机制抓起。因此,破解“技工荒”,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竞赛是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