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扶贫石渠三年工作综述

风雪弥漫处 帮扶见真情


发布时间:2019-08-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四川省信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提升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助力脱贫攻坚,是高校的应有之责、应负之责、应尽之责

在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处,有一块素称“生命禁区”的土地:这里“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吸不饱,睡觉火边烤,境内平均海拔4250米,是四川省海拔最高、条件最差、发展最滞后、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份之一,它就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对口帮扶石渠这一庄严而艰巨的任务,重点结对帮扶石渠县洛须镇下辖三个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从科学制定《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到广泛发动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学院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担当精神。“既已领受任务,定当全力以赴,学院党委书记姚凯在2016年扶贫攻坚动员会上立下铮铮誓言。

贯彻基本方略,落实“六个精准”

        “六个精准”是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学院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真落实总书记 “六个精准”要求。一是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展再识别、再核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 二是通过教育培训、志愿服务、决策咨询、产业规划等多种形式,与石渠县党委政府共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做到“措施到户精准;三是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的优势,针对洛须镇的需求和实际,在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四是学院虽然办学经费困难,但仍然要尽可能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扶贫,对资金使用提高精准度,用在“刀口上”,做到“ 资金使用精准”;五是学院派驻思想过硬、能力突出的驻村干部,选派教学精湛、业务熟练的培训教师,遴选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志愿者进行对口帮扶,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六是积极探索造血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为石渠县的发展出好点子、谋新路子、想新法子,做到“脱贫成效精准

结合高校特点,做好 “三抓三送”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学院姚凯书记不止一次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是指导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法宝,我们要深化对口扶贫方式,扶志扶智双管齐下,使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帮助石渠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脱贫摘帽 

        一是抓培训送技术。着眼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需求导向,紧紧依托学院汽车、财经、建筑、电子、物流等专业优势,富有针对性、精准化地为石渠县开展相关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二是抓基地送文化。着眼培养现代文明意识,坚持文化驱动,注重发挥校、地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可传承的现代工业文化基地,努力让现代工业文明与石渠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抓人才送知识。着眼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坚持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9+3”项目,尤其是在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方面给予重点关心与支持,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努力为石渠县培养一批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石渠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学院的积极贡献。

创新帮扶举措,狠抓六项“组合拳”

创新帮扶举措,才能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所谓六项“组合拳”,一是把帮扶干部派到第一线。本着真派实派,真帮实帮的原则,学院相继向石渠县选派4名干部驻村蹲点、扎根一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4名同志带着任务、肩负责任、饱含感情,勇于克服高原缺氧等各方面困难,主动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宣传党的政策,倾听群众心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学院的良好形象。

二是把培训基地建在家门口。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学院同石渠县签订了长期技能培训协议及对口扶贫资金代管协议,多方筹措资金,在石渠县率先成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扶贫技术技能人才 培训中心”,这是全省高校第一个建立在深度贫困县的扶贫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具有较强的典型带动和示范意义。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建成汽车、建筑、财经等专业实训基地。石渠县将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依托中心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把技术技能变成生产力。学院先后对石渠县选派人员进行精准扶贫的汽车、建筑、财经等专业技能培训100多人次, 学员根据自身条件、兴趣、未来发展自选培训专业,相关二级学院派出骨干教师打造培训方案,理论教学、技能实操和跟岗实训相结合,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精确瞄准石渠县最薄弱的技术人才教育领域,在得知石渠县的乡、村两级财会人员更换频繁、无证上岗比例高、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后,奔赴石渠县开展乡村财会人员暨村组后备人才队伍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农村会计核算、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农村法律法规。赴石渠县为酒店及旅游企业的近50名员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内容涉及旅游景点讲解、旅游礼仪、中式插花三大模块,编制了《石渠县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并在成都自购教学所用的插花等教学耗材带到石渠县。培训期间,教师高原反应严重,但他们抱着氧气袋,仍然坚守于岗位,生命禁区的教育帮扶演绎着一幕幕感动。老师们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作风,讲政治、顾大局、勇担当、肯付出,这就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柯玲无不自豪地这样讲道。 

四是把捐赠捐物瞄准“急难处”。为解决紧缺实训设备问题,捐赠给石渠县职业培训中心实训用车1辆,正科产业园交通用车2辆,生巴村价值2万元拖拉机1辆,然足村会议室价值4000元音响1套,石渠县土特产产业园价值5万元的路灯。 学院还与石渠县太阳部落农畜土特产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有关定向采购事宜进行了商谈,在学院成立代销点。看望建档立卡贫困户,向他们发放慰问金及油、面、酥油和机械等物资,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开展“扶贫日捐助活动,捐赠款项将赠送给定点帮扶的贫困村用于购买过冬物资。

五是把扶志扶智延至“下一代”。完善学院对石渠县贫困学生助学就业政策,并设立奖学金,对石渠县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进行经济上的资助,按“9+3”政策单招石渠班。为石渠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捐赠图书及体育用品,鼓励学生报考我院,该校是石渠县仅有的两所初中之一,现有学生719人,98%以上的学生都来自藏族纯农牧民家庭。在烹饪、财会、服装、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给予有需求的人员短期培训,力求石渠县贫困家庭下一代有一技之长。设立创业基金,对石渠县学得好、想创业的参培人员提供切实帮助。

六是把责任任务落到“党支部”。学院把脱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到各党支部,切实帮助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先后组织各党支部负责人奔赴石渠县正科乡生巴村、然足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访和党支部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分别走访慰问建档立卡户,签订结对认亲帮扶责任书,对结对认亲的建档立卡户进行逐一入户走访并送去慰问金。在走访过程中,各支部负责人与贫困户拉家常,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经济收入情况,房屋和基础设施等情况。

点滴帮扶暖,民族一家亲

风雪弥漫处,帮扶见真情”。三年来,学院在对口帮扶石渠县的过程中,真用心、真给力、真动脑、真见效,既有真金白银的扶持,更有真情实感的投入。这份扶持与投入,也换来石渠人民真心真意的感谢。近日,中共石渠县委、县人民政府代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给学院寄来感谢信。 信中指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口联系帮扶石渠县奋力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紧密结合县域实际,视帮扶之事为份内之责,想石渠之所想、急石渠之所急、解石渠之所困;学院领导不惧高原缺氧、天寒地冻,多次带队奔赴石渠进村入户帮扶督导,充分展示了人民教育为人民的事业情怀;学院派出的驻村干部把石渠当故乡,视发展为己任,克服困难、勇挑重担,倾情倾智、甘于奉献,用无私和大爱在石渠大地上续写着对口帮扶的壮丽篇章。

学院党委书记姚凯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对口帮扶石渠作为一种政治任务和崇高使命来抓,凡是石渠有困难、有需要,我们一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继续推进技能扶贫、教育扶贫,丰富帮扶内涵,创新帮扶载体,突出帮扶重点,务求帮扶实效,努力把生命禁区变成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共同唱响民族团结的大合唱、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石渠,虽是生命禁区,但禁区中暗藏生机;虽是严寒湿地,但湿地中孕育美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相信在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在这块拥有神山与圣湖的净土上,定能开出更加纯洁热烈的时代奋进之花,结下愈加丰硕繁茂的民族团结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