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乡村 扶智促增收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服务“三农”纪实


发布时间:2019-05-31 浏览量:

在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有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是专家教授,忙碌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同时又像农民一般,不辞辛苦地进棚下地,被乡亲们称为“科技财神”。近年来,学院20多名涉农专家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70%的科研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让科技的种子结出了丰硕果实,带动了许许多多农民增收致富,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邢路军今年52岁,满头花白的头发,一身朴素的工作服,言辞朴讷而滞重。如果不是知名食用菌专家、教授的身份,邢路军看上去和普通农民相去不远。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正如他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工作一般,教书育人——植物研究——服务农民,简单而又丰富、平实却不平凡。

1991年,邢路军从河北师大生物系毕业后到承德农业学校(后合并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任教。差不多也就是那个时候,平泉市的食用菌种植业开始萌芽,许多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开始了小规模种植。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平泉市的食用菌种植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因为重复种植、品种单一等原因,开始出现了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的问题,许多种植户辗转找到邢路军,请求帮忙解决难题。“菌棒散了是怎么回事?”“不出菇了该怎么办?”面对种植户急切的求助,邢路军不辞辛苦,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走村入户解决种植难题。在2000年左右,交通还不很便利。邢路军常常乘坐公交车到乡镇,然后再坐上农户的摩托车或者三轮车才能到村里,往返一趟二三百公里都是常事。温度是蘑菇种植的重要条件。为了取得合适的温度,降低种植成本,最初的时候,农户大多采用地栽的方式。而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重复种植,导致土壤中的根霉菌、链孢霉菌等杂菌越积越多,就像农田里的杂草一样,很难清除干净,严重影响了蘑菇种植。在邢路军指导下,农户们将菌棒放在架子上,由地栽改为架栽,实行立体化种植,既降低了杂菌滋生风险,又增加了种植密度。滑子菇种植量不断增加,又不易储存,收益开始下降,邢路军就指导农户们改种香菇、平菇、双孢菇等其他食用菌。

苦黎芽(兴安升麻)是当地一种风味独特的食药用植物,具有很好的种植前景,但由于种子发芽率极低,严重制约了种植规模的扩大。邢路军就做了十几组的发芽试验,控制温度、药物处理,经过反复试验对比,终于摸索出一套种子休眠解除方法,将发芽率提升到30%。滦平县长山峪镇碾子沟村村民马占山在邢路军等专家的指导下,发展苦黎芽等山野菜仿野生栽植,经济效益是种植玉米的10多倍。

                                      邢路军教授指导农民在林下种植猪苓

图片2.png

杨福林教授带领学生观察兴安升麻生长 


畜牧业是承德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许多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教师李彦猛,在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把服务养殖户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几年来,他服务过的养殖户少说也有上千家,进过的羊圈、牛棚,多得数不清。养殖户有需求,他从不推辞,坚持义务提供技术服务;养殖户没有打电话请求帮助,他也习惯于到牛羊棚舍里去看一看。“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我也要自己发现问题。”李彦猛说,“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防病是近些年来李彦猛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禽畜疾病也逐渐增多。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禽畜患病的可能,降低禽畜患病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风险,李彦猛一直在推广健康养殖理念。以饲养用玉米为例,市场上的玉米有的是毛粮,含有玉米芯、糠壳、尘土等杂质,价格便宜;有的是净粮,经过加工、筛选,价格相对较高。许多养殖户贪图便宜,同时受传统养殖理念的影响,认为禽畜吃得粗糙点不要紧,习惯于买毛粮。但实际上,毛粮经加工筛选折算成净粮后,并没有价格优势。更为要紧的是,毛粮中的杂质容易吸附水分,造成玉米返潮变质,不仅营养降低,而且增加了禽畜患病风险。为此,李彦猛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反复给养殖户算经济账:毛粮不便宜、禽畜患病了还得治疗,治疗费也不低,即使治好了,养殖效益也会大大降低。

为了降低养殖户的饲养成本,李彦猛还将技术研究和养殖实际相结合,向他们传授实用技术。在用玉米秸秆做青储饲料的时候,李彦猛提醒他们注意采收时间,控制水分含量;在粉碎储藏的时候,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和尿素,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加营养吸收。李彦猛还以技术服务为桥梁,将养殖户和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条,让养殖户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原料供应,收集养殖问题和养殖需求,依托龙头企业做好产品研发,提供更好的相关产品。长期的一线实践,也给李彦猛的教学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找出路、教技术、兴产业,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专家教授们还深入农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农民开阔眼界,拓展发展思路,为他们打开一扇现代农业之窗。

“要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林艺术系主任张义勇教授说,“统一管理、统一品质,才能打造我们的农业品牌,给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张义勇教授和许许多多的农业专家一样,不辞辛苦地在乡间奔走,爬上果树手把手地教农民剪枝、拉条、疏花、疏果。现在,除了传授具体的技术之外,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林果生产的标准化上面。在张义勇看来,农业发展到现在,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是不行了,需要产业引领和规模化发展,而标准化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张义勇教授先后参与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兴隆山楂》《富硒京东板栗生产技术规程》等10余项技术规程标准,通过标准化生产,将散布在一家一户的产品凝聚在一起,形成产业,打造品牌,在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让农民取得了更好收益。

图片1.png

张义勇教授指导果农修剪大樱桃

    从2018年开始,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到全省的10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乡村农业扶贫示范区、旅游扶贫专题培训,共培训农民1060余人次。邻近旅游区的一个村庄,小米的品质很好,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纯正的绿色产品,但是因为封装简陋,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驻滦平县西北沟村第一书记蒋文东说:“表面上看,是包装不合适,而从深层次看,是我们的农民欠缺商品意识,不知道顾客的所想所求。土特产不一定非要土,完全可以做成精美的商品。”

生物工程系书记徐景录教授每年培训农民几十场次。虽然不教具体的生产技术,但他的培训课深受农民欢迎。徐景录所教的是新思维、新理念,通过思想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的改变。许多农民说:“听了徐景录教授的课后,感觉头脑一下子就活起来了。”4月3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民王振打来电话,向徐景录咨询北头乌种子的发芽技术。徐景录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可以给你联系到懂技术的邢路军教授。” 第二天,王振就带着北头乌种子来到学院,请邢教授帮忙做种子发芽试验。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合永镇虎字村村民杨金坡,以前在外从事服装经营。2015年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后,顿觉眼前一亮,回村做起了柴鸡养殖,并注册了“南大天”牌商标。近年来,她每年散养柴鸡近8000只,年收入30余万元。2018年,杨金坡又试养大白鹅2500只,净赚5.5万元。“原来只知道柴鸡怎么养,不知道怎么卖,更不知道利用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我眼界大开。尤其是听了徐景录教授的课,让我知道了国家在鼓励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更加坚定了我养好柴鸡的信心。”如今,她不仅忙自己的事,还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带动本村21户农民养柴鸡2万多只,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围绕产业特点及村民需求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让科技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增收致富硕果,为贫困山区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中的很多人致富之后,又成为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