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育全面发展之人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育人量体裁衣,资助、实践、文化育人春风化雨
发布时间:2018-12-06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6日第11版
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上,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虹彩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许德贤迎来高光时刻。他代表广东省教育扶贫项目与河北省平山县教育部门相关处室签约,把文化课与艺术课教育结合的先进教育理念输送到贫困地区。
“学校老师教导我们,社会责任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这让我懂得创业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近年来,许德贤知行合一,把青春梦想融入奉献社会的荣光中。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把准教育“定盘星”,筑好思政“压舱石”,抓牢抓稳抓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该校打出课程育人、资助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组合拳”,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目前,学校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育人过程无断点、学生培育无盲区”。
所有课程都为学生人生“领航”
“你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心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只是背会。”在讲授思政“第一课”时,学校党委书记卢羡文用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案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由于讲课内容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兼具,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在思政“第一课”上,该校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举起课程育人大旗,给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该校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也积极行动,讲理想、谈信念、树目标、教方法,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阵地,构建“4+1”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导所有教职工都成为学生的“人生领航员”。
“我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要求,目标倒推,构建‘HAPPY365’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学校校长曾用强教授带队用心锻造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将其具象为诚信、笃志、勤奋、知礼、阳光,“这五项品质的英文首字母连起来就是HAPPY。我们演奏好课程育人‘交响乐’,让学生在幸福快乐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用外语学院教师钱立武引入PBL教学理念,挖掘英语教材的思想教育资源,与思想教育“相融相长”。学生们感受到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也进一步升华。
“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在卢羡文看来,课程育人不应是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而应是所有教职工同心同德,共画“育人同心圆”。她着力推动全体教师将课程育人从潜意识变为强意识,用新思想为课堂带来新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将自身专业与国家改革发展相融合的格局意识。
“课程育人重点是协同育人,各科老师既种好责任田,又打好配合战。”曾用强发现,目前学校各二级学院争先恐后,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共振。他举例说,在该校音乐舞蹈学院的声乐课上,声乐教师李贞和思政课教师一起筛选红色经典歌曲,思政课教师讲好歌曲背后的故事,李贞老师教好声乐技能技巧。
学校还给课程育人插上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翅膀”。2016年,思政部教师刘程雯研发出“我们的树洞”互动平台。学生只需扫二维码,就可匿名进入到一个页面,畅所欲言。刘程雯每天至少花1个小时,在树洞平台上解疑答惑,让思政课更“有知有味”。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育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至2017年,学校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优秀单位”;近两年来,该校学生工作夺得近70项国家级别、省级别荣誉。
“组合拳”搭建资助育人“彩虹桥”
今年强台风“山竹”袭击广州,狂风暴雨大作。为防止玻璃掉落,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勤工助学组的邹同学等8位女生,在第一时间用胶布给图书馆所有窗户贴上“米”字。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秉持一个不能少的理念,构建以物质资助为基础、精神培育为引领、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实施勤工助学职业化管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和指引。
担任图书馆学生工作委员会读者服务部勤工组组长后,陈同学慢慢学会了微笑面对贫穷,更学会换位思考,自信心、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比翼齐飞”。
“我校大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改革,让资助育人落地生根,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心怀阳光走向社会。”卢羡文希望,学校资助育人不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温饱之忧”,更要破“发展之难”,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学校学生处、公共管理学院等部门集智聚力,探索推行“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等新举措,资助育人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该校开展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的帮扶活动;面向高年级学生,学校开发以提升技能为主的帮扶项目。
“授之以鱼并授之以渔,我校以勤工助学职业化管理为抓手,着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造血能力’。”曾用强介绍说,学校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等,强化他们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在勤工助学中,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林同学通过制定招聘计划、组织现场招聘等真实任务,将专业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据该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杜晓晖介绍,《人员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承担勤工助学改革项目中相对应的任务,专业教师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校还以“益坚计划”“菁英学校”等为依托,构建学业提升、就业帮扶、励志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旅游英语专业的林同学受益于“益坚计划”培训活动,学习了剪纸等手艺。“益坚计划”还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摄影、插花等培训,为其搭建“自助”平台,强化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每年有5000余人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均顺利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资格。在2015年、2016年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该校均获评“优秀”,总分位列全省高职类院校前列。
实践、文化育人奏响德育“大合唱”
近年暑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薪火实践团队到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取景,拍摄《薪火》《信仰》《传承》等微电影,让红色资源“开口说话”。目前,该团队已创作10余部红色主题微电影、微视频,《朱德的扁担》等三部作品入选广东省教育部门思想引领类优秀作品集,激活了很多学子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用传统文化滋养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交相辉映中,该校学生品味“知行合一”的“德育大餐”,心灵与身体一起茁壮成长。
2017年暑期,该校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志愿者赴广东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和平村。他们完成了村庄VR全景作品,并用墙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学校共组织4000余人次志愿者奔赴广东粤西、粤北山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青年建功行动”。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旅游服务开发、乡村文化氛围视觉化设计等,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该校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好“南粤美丽乡村”“井冈情·中国梦”“大学生党员实践项目”等一批实践精品项目。
实至名归,在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学校团委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近3年,学校连续两次获评该项殊荣。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手把手指导下,学校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李同学把一块璞玉雕成一件工艺品,亲身感受到了“匠心”“匠魂”。
近年来,学校将大师纳为学校重要教学力量,将传统工艺和艺术以及工匠精神引入教学课堂,为培养传统艺术人才“添砖加瓦”。学校与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玉雕大师张森才等能工巧匠合作,建立了玉雕、广彩、广绣等一批大师工作室,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还积极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用传统文化滋养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
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学校成立了“百人广东音乐团”等组织,引导学生与广州黄埔区文化馆等机构合作,深度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创编了《绣缘》《木棉花开》等歌舞剧,携《绣缘》等作品到国内外展演。
“从剧终到全体演员谢幕完毕,掌声一直在持续。”回想起在韩国蔚山大学表演《绣缘》的情形,五燕艺术团成员黄同学仍很自豪,“当时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正撑着一支“三全育人”的“长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长河中“漫溯”,寻找立德树人的一船“星辉”。
(外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