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杨凌职院:构建四个一流体系 打造一流高职名校


发布时间:2018-05-30 浏览量:

2月10日,陕西省教育部门公布了普通高校“一流学院”遴选结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这是杨凌职院继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获得的又一重要殊荣。喜讯传来,全院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近年来,杨凌职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发展,提出“61410”发展思路,核心是通过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流专业发展体系、一流人才与人事管理体系、一流支撑与保障体系,着力打造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学院专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实施、人才保障体系运行良好,荣登“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在2018年—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11名。 

推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构筑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杨凌职院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实施以学分为导向的“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创新创业课”“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架构,破解了专业能力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内含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等4个方面共9个子模块。其中: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艺术课和行为养成课;专业课包括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能力培养课;个性发展课则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修、选修的学习活动及成果,包括舞蹈类、声乐类、书画艺术类、体育类等专项技能和证书;创新创业课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及成果,包括论文、专利、作品等创新成果,社会实践、创业活动或创办企业等创业成果。

为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杨凌职院专门成立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在实施中,除专业课外,“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对行为养成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的学分也进行认定与登记。每学期结束后,按照学分实施及认定部门所制定的学分认定细则,将学生获取行为养成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的学分计入学生成绩卡,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近3年,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赛获奖43项、省赛获奖128项,位居陕西高职院校前列;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数和名次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有4名学生获全国、陕西省十大学生创业明星称号。办学84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16.5万人,近5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7%以上,学院连年都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一流专业发展体系

一流学院建设离不开一流专业支撑。近年来,杨凌职院紧密契合国家战略、紧贴产业发展、紧扣内涵建设,瞄准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名校”目标,把专业建设摆在首位,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开展专业评估诊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改善专业实训条件,构建起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内生动力、外有保障的专业发展体系。

按服务面向,杨凌职院将专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现代林业技术、水利工程、建工技术、信息技术及机电一体化、现代经贸和旅游管理、生物制药与化工生产、畜牧兽医8大专业类群,坚持“农林做特、水利做优、土建做强、机电做精、管理做新”的建设思路,以6个一流专业为核心,带动13个培育专业同步建成一流专业。同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诊断,健全专业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新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坚持每年3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专业集群建设专业大类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一流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如今,杨凌职院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专业办学特色正逐步彰显。学院先后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参与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主持建设课程24门;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部级和行指委精品课程27门,院级精品资源课96门;主持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6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13个,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7个,位居陕西省高职院校前列;共开设63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级别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别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一流人才与人事管理体系

教师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有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杨凌职院坚持实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教师能力提升、名师引领、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等6项人才强校专项计划,出台多项政策制度,通过持续地实施“内培外引”并举的发展思路,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实施“428”计划,打造立体人才人事管理体系。即在20个高水平骨干(一流)专业实施专业教师428配备计划,即每个骨干(一流)专业有2名专业带头人、2名教授、2名博士、2名实训指导教师、8名双师型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坚持“内培外引”并举的发展思路,多渠道、多层面吸引人才。先后引进教授2名、博士(后)6名,使在校博士达到32名,吸引了50多名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特别是国家级别教学名师马乃祥教授和“青年杰出人才”李龙博士的引进,进一步加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此外,学院还与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签订“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合作协议”,引进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12门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课程,现已开展相关培训;聘请10名来自知名企业的企业经理人作为大一新生的企业班主任;聘请3名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为技能导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571人;建立教授、名师工作室,做好传帮带工作;每年安排2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境)培训;利用学院农科教基地及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搭建平台。

大胆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事管理体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科学、准确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使用、考核、评价和约束工作机制及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同时,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和职工奖励办法,出台教师工作量考评办法,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坚持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优化内部治理与保障能力,构筑一流支撑与保障体系

一流支撑与保障体系是建设一流学院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保障。杨凌职院通过创新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等方式,逐步搭建起优质的支撑与保障体系。

激发党建工作活力,筑牢思想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杨凌职院立即制定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院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同时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投身学院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学院大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施“三环联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并积极做好统战和群团工作,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

制定完善改革规章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按照“小机关、大教学、大一线”思路,杨凌职院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人员聘任,优化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重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深化资产管理和资源配置改革;推进后勤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院务、党务以及办学信息公开。制定改革方案10项,制定、修订规章制度133项,完善决策程序和工作流程,清理、规范协调议事机构50多个。

推进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杨凌职院以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校园为目标,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深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图书信息和档案建设,持续增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水平位列陕西省之首,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杨凌职院将不忘初心,继续紧紧围绕“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不断求索、创新、进取,举院一致,真抓实干,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走出一条既扎根杨凌、服务陕西、惠及全国,又融通中外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陈吼 崔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