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发布时间:2016-04-1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四川省信息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任务,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十二五”期间,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为依据,按照“瞄准市场,主动适应;优化结构,规模适度;强化内涵,重在提升;突出特色,再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在改造传统专业、强化特色优势的同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专业

学院依据中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和全国建材行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新专业,到“十二五”末,高职专业总数达到51个,涵盖13个产业大类,对接30个行业。其中,国家示范建设专业项目5个,材料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3个专业被列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专业完成“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国家项目建设,“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被列入省“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5年,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物流管理和服装设计等4个专业为首批试点专业。按省教育厅要求,4个专业分别制定了《任务书》上报教育厅,成立了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目前,4个专业的学徒制试点工作正按《任务书》逐步实施,进展顺利。

同时,学院不断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根据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工科专业为主体,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积极加强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嫁接为主要途径,增设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专业。“十二五”期间,新申报并开设了服务建材行业、绵阳科技城支柱产业的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物联网技术专业,以及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软件应用类、艺术设计类、电商物流类专业群,并强化了近年申报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工科专业和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印刷设计等工业设计类专业的条件建设。

实施“8138”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2012年,学院结合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针对学院实际,全面实施了“8138”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计划用时5年,以国家示范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为标准,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相当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建设8个特色专业;建成100门院级及以上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开放课程20门,精品资源开放课程80门,其中国家级1门,省级10门);培育30个院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培养30名院级以上教学名师(国家级1名,省级3名),建立有300名稳定兼职教师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建成8个以上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性实训室(基地)。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8138”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已立项建设8个特色专业、88门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8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门)。已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校企共同开发立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50门,公开出版教材104部。先后完成了材料制备与控制、制造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工作室等10余个校内开放性实训中心(基地)建设(其中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校内实验实训室和专业教室增加到170个;与中物院五所、长虹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厂中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到182个。

整合资源 校企共建 开放办学

2012年,学院牵头组建了绵阳职教集团和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办学体系,实现职教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学院利用绵阳科技城丰富的科技产业资源以及建材行业特色资源,主动加强与长虹电子、九洲电器、中联水泥等行业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形成“政校企研”四位一体,合作互动,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开放式办学形态。

绵阳职教集团成立3年来,通过建立工作交流、对话、协作、资源共享交换等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常态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了集团运行机制。在集团框架下,学院及相关专业牵头组建了以行业专家为主体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建筑、旅游等5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职业院校专委会,围绕专业共建,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或“定向式”人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企业员工培训、合作开发新专业等领域积极开展了办学合作;同时,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学院各专业积极引入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及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使专业建设更加契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学院还积极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专业建设,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峨胜水泥集团三方合作开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专业试点班;探索“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绵阳财经学校等6所中职学校开展了五年一贯制高职专科专业建设;探索中外合作专业建设,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CNA)合作举办了建筑工程技术“双注册、双学籍、双学历”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

专业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学院坚持“传承建材行业优势,融入科技城建设”的专业建设思路,目前专业结构已从原来为少数行业服务的专业群为主,发展成服务全国建材行业与服务科技城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多个优势、特色专业群并重。其中,材料类专业群已涵盖水泥工艺、玻璃工艺、陶瓷工艺、混凝土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复合材料加工与检验等多个专业(方向),优势特色进一步增强,继续保持全国高职院校领先水平;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旅游类等专业群对绵阳科技城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华晨宝马整车项目、旭虹光电材料项目、上海国大水泥项目、分享通信集团来绵投资项目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投资的大项目在落地绵阳前,投资商均先期来到学院考察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情况,并把学院定为企业所需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社会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学院坚持以中小微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一批教师常年活动在产业企业,其中机电工程系教师汤世友今年“五一”前夕荣获“绵阳市创业带头人”称号。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培训项目1项、省市级培训项目10余项以及一批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项目,五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专业技能人才30000余人次。先后承担了四川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绵阳市中职教师培训等重要项目,承办了全国水泥行业化学分析与物理检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高职院校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等大型活动。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率达95%以上。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组织开展了“校企合作杯”首届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一系列校园科技和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师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100余项,获奖学生累计近1000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8人次。根据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数据,学院毕业生各项素质和能力优良率均达到90%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年年保持高就业率,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并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成才典型。(陈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