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职院实施院村合作 写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5-07-0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湖南省信息

今年3月,时任娄底市领导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着重介绍了娄底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将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实施“院村合作”作为娄底的一大教育亮点进行推广,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那么,“院村合作”是怎样一个概念?娄底职院是怎样服务新农村建设的?

合作发展  服务三农  打造院村合作新模式    

娄底市位于湖南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余万,6个县市区中有一个国家贫困县、二个省级贫困县。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由五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创办的邵阳农校,具有非常丰富的涉农类专业办学经验,畜牧、园林、种养殖、农机类师资力量强大,全国著名农学专家、科普创作专家林蒲田就是该校教师。学院党委明确提出,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首先就是要服务娄底地区的三农,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这是娄底职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教师要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地上,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上。2010年初,学院党委决定实施“院村合作”,充分发挥学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技术、信息与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提供全方位服务,树立娄底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扩展服务范围,全面指导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打造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娄底职院选取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阳村作为试点基地。中阳村与湘乡接壤,距娄底城区约15公里,村域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100人,316户。以前,这里交通不便,环境脏乱,“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村上土地大面积抛荒,村民年人均收入几百元。2010年3月26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阳村签订“院村合作”合作协议,时任娄底市人民政府市长张硕辅、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杨治平、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国旗等领导出席了院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暨授牌仪式。娄底职院与中阳村的合作,以“互为基地,共享资源、互利对接、共赢发展”为合作原则,在中阳村村级组织建设、村务形象宣传、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与农业科技咨询、输变电技术人才培养、休闲农业服务人员培训、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双方在对方的挂牌分别为:娄底职院新农村建设综合实验基地、中阳村新农村建设协作单位。中阳村作为娄底职院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培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工学结合和技能培训提供便利与帮助。    

合作正式启动后,娄底职院成立了院村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顾问,院长任组长,一名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策划组、技术指导组、培训教育组,制订了院村合作五年工作计划,安排专项经费,各项目组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娄底职院领导每季度都会组织到中阳村调研,党委书记李文莲、院长雷立成、副院长周意坚,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村民家里,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先后在中阳村召开了20次专题现场办公会,帮助解决村里的实际问题。为帮助落实和加快推进援建项目,娄底职院派遣技术人员30批计70余人次,赴中阳村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工作。曾玉华是娄底职院农林工程系副教授,2010年他被学院选派为驻中阳村专职技术员。五年来他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往返中阳村的村路上。2011年6月的一天,因天雨路滑,摩托车侧翻在路上,曾玉华胸部软骨骨折并淤血,眼眶缝了四针,眼睛玻璃体后脱离,留下了终生后遗症。    

“院村合作”具体建设项目有:针对上百亩优质耕地抛荒,在学院的建议下,中阳村实施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既保护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又结合新农村建设,繁荣村级经济。以娄底特色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区域试验工作站为平台,在中阳村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以湖南黑猪、湘中黑牛、涟源黑山羊特色养殖为主,在中阳村推广“一村一品牌”活动。支持中阳村鱼苗孵化场扩建项目,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科学养殖,建成了娄底市第一个现代化的鱼苗孵化场。依托娄底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把正在开发的大型山水公园白鹭山庄建设成城郊休闲旅游示范点,积极带动蔬菜、水果、养殖、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专业为依托,对接产业,为中阳村蔬菜基地、有机稻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以中阳村湘中输变电建设公司为平台,全面培训农民工;以中阳村农业新技术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提供村级事务管理服务与指导,把中阳村建成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对村干部进行了村级财务、农村法规、惠农政策的培训,指导了村内道路亮化与绿化、住宅美化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为中阳村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微电影,建立了中阳村网站,扩大了中阳村的知名度、美誉度。 创新发展 硕果累累 彰显院村合作新特色    

以村党支部书记陈湘春为首的村级组织积极配合,得力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合作建设五年来,中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中阳村,这里道路宽整、环境洁净,满眼都是绿树红花,路旁新建的太阳能路灯格外引人注目。村支书陈湘春骄傲地告诉记者,中阳村被评为“湖南省小康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湖南省绿色村庄”,村上的白鹭山庄被评为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村民创建的湖南湘中输变电建设公司多次获得省、市授予的“明星企业”和“外拓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村上土地流转的东菱科技有限公司无公害蔬菜项目进入娄底市“菜篮子”工程,中阳农业发展公司建立无公害蔬菜200亩、优质葡萄120亩、花卉苗木200亩、钓鱼基地100亩、特色果园50亩及畜禽养殖场2000平方米,松博特种水产公司鱼苗孵化、水产养殖等产业不断发展。其它还有各种苗木基地、西瓜基地等,也形成了产业化规模,收益不菲。各种产业收入全年达到2000余万元,农业产值收入86万余元。产业发展让中阳村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从10年前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到去年人均纯收入一路飙升到了15000余元。现在,全村316户人家,已建起别墅314栋,并有20多户在娄底城区购有别墅,全村共有大小汽车70辆,现代化家居设备进村入户,乡村生活安定祥和,成为了娄底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和谐村、富裕村。中阳村的幸福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感谢娄底职院对我们的帮助和指导,没有职院的支援,今天的村貌根本难以想象!”中阳村支书陈湘春深情地说。    

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建产学研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申报、产业拓展、产品开发。娄底职院还聘请了中阳村的致富能手来校讲课,现身说法。中阳村接纳了娄底职院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几百名学生实习,优先吸纳该院优秀毕业生就业。娄底职院2011届农林系毕业生刘勇坚持自主创业,2014年3月来到中阳村,从东菱农业科技公司转租了50亩河边低洼地,着手进行有机蔬菜种植和家禽生态养殖。目前刘勇正在注册“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力拓展有机产品生产供应事业。他的事迹被湖南教育网、湖南红网等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 引领发展  辐射带动 铸就院村合作新品牌    

带着院村合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娄底职院以点带面,将院村合作上升到院乡合作、院区合作、院县合作,指导了涟源市、娄星区、新化县、双峰县等地的新农村建设。曾玉华副教授指导娄底市周边乡村发展葡萄等高效益园艺作物及药材作物达到5000亩以上,累计帮助农民创造效益超过5000万元。多年下乡,他骑坏了四辆单车、两部摩托车,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燃油费用超过2万元。在下乡指导中,曾玉华不但不要农民朋友一分钱报酬,还自费5万多元购买苗木与农资赠送给困难的农友。他建设了“中国特色植物网”、“中国爱农网”,开通园艺科技咨询热线进行技术推广、科学知识普及,帮扶面走出了娄底,走出了湖南。曾玉华被评为娄底市优秀共产党员、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树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其事迹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李继仁副教授是“湖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湘中试验站”站长,他为周边农庄义务联系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广大农户提升种养品位与经济效益,将中阳村生猪实验站的技术与经验带到了邵阳等地;他建立了“湘中生猪网”、“绿色农产品消费联盟”QQ群,定期发送技术信息,将影响辐射到了全省。    

在送技术下乡的同时,娄底职院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涉农职业技能培训、娄底市社会大众创业培训、娄底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取得了综合服务的良好效果。五年来,娄底职院累计开展涉农类培训上万人次,如村级干部管理水平与能力提高培训256人次;娄底市乡政财务管理和娄星区村级财务报帐员培训287人次;库区移民(子女)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986人次;举办娄底市农民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410人次;举办基层农技员、畜牧兽医员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874人次;2014年启动了娄底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培育学员230名……组织娄底市涉农类国家农业特种职业技能鉴定4次,开展了动物疾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花卉园艺师等多类国家职业资格高级鉴定,共计鉴定相关职业工种986人次,鉴定合格率为98%,较好地满足了娄底农林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用工需求。五年来,娄底职院积极落实国家“雨露计划”的智力扶贫政策,为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近5000名农村贫困户子女开展智力扶贫的中职教育,为这些学员的家庭摆脱贫困带来了了希望,为这些学员所在农村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针对近几年实施职业培训的情况,娄底职院深入娄底各县市农村与街道社区、人才市场开展人才需求、技能需求的广泛调研,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娄底市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调研报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等调研论文,给娄底市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娄底职院院长雷立成表示,实施“院村合作”,探索了一种崭新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即: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学院服务、项目驱动、示范带动。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也进一步丰富了“六位一体”(院县合作、院企合作、院会合作、院村合作、院校合作、院系合作)的社会服务的内涵。地方高职院校参与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能以科学的眼光看清乡村建设的特色和方向,从而避免了基层政府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盲目跟风、对别人建设模式的照搬照抄。实施院村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技术、信息与资源优势,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新农村建设格局与品味,有力地证明了地方职业院校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完全有能力直接指导地方新农村建设,职业院校正是发展、完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直接力量。(通讯员 王宗凡 欧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