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行业振兴与人才需求


发布时间:2010-03-26 浏览量: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着重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三是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为此,一要落实内需带动,拓展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二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三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相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要促进发展服务外包,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五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和标准。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适度增长,队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素质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企业领军人才、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10年,初步形成产业界和教育界衔接紧密,产学研用相对配套,有效的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继续教育机制;初步建立起以公平竞争为导向,激励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科学有效的信息产业人才选拔使用机制;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信息产业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
      人才总量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从业人员总量适度增长,到2010年信息产业从业人员队伍规模86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约725万人;电信业130余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5%左右,管理人员达到10%,市场及服务人员达到15%左右,加工技能型工人约50%左右,人才总量稳中有升,基本满足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对人才总量的需求。
      人才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占人才队伍比例明显提高,高、中、低端人才协调发展,合理的信息产业人才梯队逐步建立。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队伍总量的25%左右,形成以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为主体,管理、市场及服务人才队伍规模适度,合理的信息产业人才生态群落。
      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预期目标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稳中有升,到“十一五”期末,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比例由目前的不到60%提高到75%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由目前的8.8%提高到10%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加工技能型工人比例由目前的3.2%提高至4.5%以上。在校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明显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专业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针对性明显增强。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度、机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中,培养、选拔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1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1.5万名技师、高级技师,10万名高级技工,35万名各级技能型实用人才。
      围绕规划目标,近期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推动全国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与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

      进一步加强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合作,适时调整专业资格设置和考试大纲,进一步提高考试质量和考务管理水平,不断扩大考试规模。积极实现亚洲多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的互认。确保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积极做好实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全国正式开考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保障通信考试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专业技术职称工作改革。

     (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扎实做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要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管理。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主体地位,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努力做好民营、三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中推动校企结合,在提高个体和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技术素质方面形成突破,做好农业职业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三)大力实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作为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对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将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开展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12万人次左右,6年内共培训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60-70万人次左右。为全面提升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服务。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二期工程。

      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以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信息技术领域为重点,建立了标准的考试认证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规范的培训体系、高效的服务体系;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若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管理中心和培训基地,在政府引导下优化组合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出了一条依托行业教育培训培养和选拔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可行之路。
      二期工程将充分发挥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和完善信息化人才评测体系,大力拓展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优化组合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示200个范性工业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与相关部委及国际知名培训机构合作扩展教育培训认证范围和服务领域。大规模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构筑工业和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工业、通讯业和信息化系统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