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高校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发布时间:2012-09-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俞可  

    欧洲9月,多事之秋。分析人士认为,9月12日是决定欧债危机重灾区命运的关键节点。当天,在最大“救星”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决针对欧元区永久性救助工具欧洲稳定机制和欧盟财政契约的紧急诉讼。同日,另一“救星”荷兰举行大选,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提交成立欧盟统一银行监管机构的提案。惴惴不安的首推南欧四国,即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其国名英文拼写首个字母组成PIGS,国际舆论谑称为“猪猡四国”。

    危机固然可应急性化解,但其投射在人才培养上的阴影难以一时抛却。

    希腊:财源枯竭

    6月底新组建的希腊联合政府力挽狂澜,以免被欧元联盟清除出局。不仅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任重道远,教育部部长康斯坦蒂努斯·阿尔瓦尼托普罗斯亦寝食难安。去年夏天大学生示威记忆犹新,1900余所中小学校面临关闭。3月份的债务紧缩政策导致希腊高校在希腊银行储备降级,缩水量为1.4亿欧元。6月初,过渡政府还许诺保障高校财政拨款,可大学校长去年10月便因大学财政捉襟见肘而怨声载道。课时缩减课程挤压,实验室因匮乏实验设备与材料而无法展开教学与科研,食堂因拖欠员工工资而关闭,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已成奢侈之举……高校认为,财政预算2009年以来至少减半,政府估算的降幅为30%至35%。大型高校尚可依赖特别账户苟延残喘,小型高校却命悬一线。国家奖学金管理中心2011—2012学年终止针对博士生和参与其他学术深造项目学员的奖学金。

    当然,高校财政危机必然波及人事:一方面,工资减缩,甚而导致无法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人员紧缺甚至严重亏空,一旦有人退休,其岗位便被取缔。希腊高校去年竟然没有新聘一名教学或科研人员。今年年初,约350名学术人员获得聘任,但仍有800余名渴望机遇。2010年10月成立的失业科研人员组织今年3月份向教育部疾呼,等待若遥遥无期,这些才俊只得远走高飞。此举可谓釜底抽薪。希腊高校之所以尚在运行,只因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无私奉献。

    西班牙:解聘风暴

    为实现1000亿欧元紧缩政策,西班牙保守党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4月中旬颁布“公共教育体系合理化紧急措施”,此项举措承担整项紧缩政策1/5的任务。举国上下,大中小学,人人自危。要是此举真正落实,1/3高校职工遭遇失业。卡洛斯国王大学的教师竟在自动取款机上惊闻解雇。没有任何预兆,学校汇给这些教师每人1万欧元的遣散费。康普顿斯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戈麦斯·塞拉诺最近在《国家报》发表的公开信中指出,高校裁员危害人才队伍建设,让那些经历漫长教育的青年才俊伫立于失业大军行列。

    教育大臣伊格纳西奥·威尔特今年1月份还为终结西班牙“平庸文化和贬斥卓越”而信誓旦旦。显然,政府深陷财政紧缩与追求卓越的悖论之中。据西班牙国家科学院调查,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能跻身世界百强,排名最前的是位列第150名的康普顿斯大学。就此,上届政府2008年推出卓越计划。2011年换届前夕,政府海选卓越大学。7亿欧元国家贷款静候其主。然而,风云突变,一切化诸泡影,青年才俊纷纷出走。媒体揶揄道,欧债危机把以居家著称的西班牙人打造成为欧洲最牛漂泊者。欧盟统计署数据显示,2011年6月以来,西班牙出国留学增长156%,而且,该国学生占据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的最大份额。

    青年才俊:背井离乡

    希腊马其顿大学调查得知,13.9万希腊学者散布世界各地。这绝非人才剩余而是需求不足。希腊高校因师资短缺无法培养创新人才,进而导致产业低水平运作,国家财政由此创巨痛深,恶性循环。希腊政府尚未出台回归政策,荒废的不仅是海外希腊学者,还有其所拥有的人脉。

    趋势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欧洲最大高校毕业生问卷显示,南欧高校工科毕业生出国寻求谋生道路的意向显著,在希腊几乎是1/2,西班牙约四成,意大利为37%,通常涌向欧洲经济首强德国,但其学历在他乡遭受冷遇。于是,南欧学子未雨绸缪——与其国内求学国外就业,不如直接留学。由欧盟资助的院校报考网站“学习门户”发现,南欧四国报考欧洲其他国家高校的数量同比徒增150%。

    此需求与南欧四国15岁至24岁青年失业率成正相关。2011年,欧盟留学意向增幅最大四国,即意大利,为181%;希腊,为162%;西班牙,为156%;葡萄牙,为140%。青年失业率恰恰最高:意大利,为36%;希腊,为52.3%;西班牙,为51.2%;葡萄牙,为35.8%。而欧盟27国均值分别为92%和22.6%。

    此需求也折射博洛尼亚进程效应。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推动各国高校开设更多面向国际学生即以英语授课的专业。从2002年至2012年,欧洲大陆高校开设的国际硕士专业从约560个飙升至逾5500个。

    此需求更凸显全球争霸在教育上的延伸。德国企业界基金会联盟一项留学生调查发现,八成有意毕业后留下,但真正留下的仅1/4。德国大学重振昔日辉煌,再度领航欧洲教育,机不可失。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预测,今后5年德国高校须追加70亿欧元财政预算以应对留学潮。

    人才战略:怎能外包

    欧债危机制造失业,因惧怕失业而滞留大学,大学亦自身难保。国际劳工组织在《2012全球青年就业趋向报告》中称之为“失去的一代”,并于9月4日发布报告《全球就业展望:青年劳动市场前景暗淡》,再次为南欧四国敲响丧钟。

    当然,西班牙人才流失不能全然归结于欧债危机,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过犹不及亦为祸端。欧盟大家庭中经济偏弱的西班牙,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竟然高于欧盟均值。刻意追逐学术化,大量职业教育专业被无端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而大学课程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高教而轻职教,职校生却往往被打上失败者的烙印,勤工俭学亦受鄙夷。高校毕业生过剩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贬值以及对本国教育制度的失望。在希腊,只有二成工科大学生认为,学习能够为就业做准备,这个比率在三年内跌落10个百分点。94%的商科大学生和98%的工科大学生为其就业前景担忧。优秀生源流失使深陷欧债危机的南欧四国雪上加霜。当然,要是学成归国效力,那么,南欧四国仍是赢家,但仅为经济赢家,教育的造血功能依然乏力,毕竟一国高端人才之培养不可全然外包。经合组织早在2005年便通过在欧洲实施“评议区域与城市发展中的高等教育”项目来激活造血功能,即以强化高校、城乡与企业间纽带来推动人才培养、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却收效甚微。三方代表将于9月19-20日在巴黎寻求对策。巴黎,既是经合组织亦为教科文组织的总部所在地。

    南欧高校,高悬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其说是经济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危机。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