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海外分校


发布时间:2011-03-21 浏览量:

     海外分校(Branch Campuses)正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出现。根据无边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的调查,2006年到2009年间,海外分校的数量增长了43%,达到162所。对海外分校的界定众说纷纭,我认为观察组织的定义足以满足需要:“海外分校是指一所高校的离岸实体,该实体以外国高校的名义由主办高校独立运营或与他方合作经营(一些国家要求外国高校与本土高校合作)。在成功修完学业要求的基础上,这些完全在该实体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主校的学位。”。 在数目不断增加的海外分校中,许多学校可能只有短暂的存活时间。坦白地说,除少数例外,大部分的海外分校并不是真正的大学,而是只提供有限的跨境学习项目的小型专业机构,以便在觉察到的市场中牟利。因此,许多海外分校只开设办学成本低、全球需求广泛的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最常见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那些在提供基础设施的慷慨东道国(如波斯湾阿拉伯国家、新加坡等)内设立的分校,其他的海外分校通常比较简陋,像是办公楼,而不是学术机构。
     海外分校未来的教师危机 确保主校的教师来海外分校授课,可能是海外分校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实际上,吸引主校的教师到分校长期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海外分校的课程通常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没有来自主校的教师,海外分校还是主校的一部分吗?海外分校经常雇佣那些不属于主校或在主校缺乏经验的教师。如果主办方是美国高校,其分校会努力寻找在所在地或其他地区的美国人任教,或雇佣有留美经验的当地人。类似地,管理人员和其他行政人员通常也不是来自主办高校。
     分校吸引主校教师前来任教的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研活跃的资深教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年轻教师则担心海外任教不会给自己带来升职的机会。此外还有对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和其它家庭问题的顾虑。即便学校提供额外的报酬和其它津贴,往往也很难吸引主校的教师到海外分校任教。这个问题正逐步恶化。

复制主校
     海外分校通常提供的专业数量有限,一般都是那些能够吸引大批学生、对基础设施要求较少、教学成本相对低廉的学科专业。在设施、课程宽度或学习经历方面,海外分校很少能反映出主校的情况。随着政府、认证机构、海外合作伙伴和学生对教育目标了解的深入,他们可能会要求分校提供“真材实料的教育”。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苏州联合创办的分校就是个有趣的案例。该分校主要关注教学,但中方合作者要求其重视科研,因为利物浦大学在英国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但是对利物浦大学来说,很难在中国复制英国的一切。另一个案例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新加坡创办的医学分校,由于新加坡当局认为该分校未能兑现其承诺的培养目标,因此取消了这个分校。 复制学生 如果分校想要提供和主校一样的教育,那么分校学生的选拔和质量应该大体上与主校一致。对那些非常著名的高校(例如康奈尔大学、利物浦大学、莫纳什大学等)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有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更多分校的建立以及当地高校水平的必然提高,生源规模有时变得不可预测。对波斯湾阿拉伯地区的国家,这一问题可能尤为严重。该地区已经建立了无数的分校,当地学生、甚至周边地区的学生,不久后可能都会有很多其他选择。一些由所在东道国政府或其他机构投资建立的分校已经面临招生困难,很多分校都招生不足。

 风险与危险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海外分校知之甚少。建立海外分校的高校普遍未考虑长远的问题。建立一所真正能够提供与主校相同教育质量的海外分校并非易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困难。在已经建立海外分校的国家,分校在更长一段时间之后的前景尚不明朗。分校可能会“风靡一时”,但是意想不到的困难及其带来的对学术声誉的损害、经济损失、低劣的学生服务隐约在望。
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 《国际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