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铸就烟职品牌

烟台职业学院成国赛“揽金大户”


发布时间:2018-07-10 浏览量: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烟台职业学院再次刷新佳绩,荣获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系10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奖,成为“揽奖大户”,综合成绩和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职业院校前茅,创造历史新高。

在学院院长温金祥看来,优异大赛成绩的含金量,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通过备赛参赛,密切了学院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更多平台,有效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为宝贵的是,通过大赛历练,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出一大批杰出技能人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集聚起新的优势。”

           驰骋“国赛”,烟职学子成赛场明星
  捧回学院此次国赛首枚金牌,摘得3个全国一等奖。
  面对这份耀眼的成绩,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负责人栾春光欣喜之余更显得平静。“这得益于日常训练中对赛项、评分标准、考核要点等的透彻研究,得益于持之以恒、对标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正是这份厚积薄发,赋予了学生面对'疑难杂症'的冷静从容和超强解决能力。”此言非虚。看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共有全国95支高职院校队伍参与角逐。四个小时的比赛,对参赛选手在电气控制系统电路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电路安装、系统实现网络通讯功能等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了全方面的检验。学院两名选手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与默契的配合,斩获一等奖。
  看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5小时赛程中,选手要完成电梯装置安装与调整、单梯和群控程序设计、电梯故障诊断与排除、运行调试与保养等各个环节,全面考量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院两名选手不负众望,夺得一等奖。难能可贵的是,这是该赛项连续两年捧回全国一等奖。
  再看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赛程8小时全部在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选手要在规定设计方案下,制作水果采摘机器人,以检验参赛选手制作电子产品的工艺能力和职业素质。面对严峻挑战,烟职学子再次折冠,出色完成各项竞赛任务。……“技术能力高,动手能力强。”这是很多大赛评委和与会企业家对烟台职业学院选手给出的评价。
  对此,学院教务处处长原宪瑞这样解释:职业教育旨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赛的考题来自企业实例,裁判也由企业的高管和技术专家担任。在多年的教学中,学院坚持根据大赛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的“前置性”对接。“课程构建突出实践性、技能性特点,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嫁接和置换教学内容,让更多学生迈向‘能工巧匠’。”
  恰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学院构建并实施了“四梯次全覆盖”技能大赛体系,使大赛成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助推器”。“四梯次全覆盖”体系,是指按照系、校、省、国家竞赛四个梯次推进,以常态化的“系赛”“校赛”为抓手,覆盖所有系部、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受益于大赛,成长于大赛。
  此外,学院还实施大赛导入工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将竞赛项目融入到综合性实践课程中。同时,将大赛元素嵌入到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中,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各专业引入企业标准,实施岗位对接式培养。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应赛型选手,而是以大赛的标准为导向,把大赛项目融入教学,指导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学生都受益。”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指导教师刘晓磊、钟苏丽接受采访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告诉记者。
  可以说,在烟台职业学院,“国赛题目即是教学案例”,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于大赛,经历锻炼,得到成长。
            学做一体,成就优良职业素养
  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再次超过万人。能够蝉联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一等奖,建筑工程系的师生们可谓又打赢了一场“硬仗”。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104支队伍同台竞技,其中不乏江浙地区实力很强的专业院校。”带队老师赵强说,让他骄傲不已的,是学生们顽强拼搏、精益求精的专业表现得到了业内专家和评委的高度赞扬。“胜人一筹”的实战能力,如何铸就?深入的采访中,记者找到了答案:深耕“校企合作”,紧贴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变化,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引领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室和车间一样”、“教师和师傅一样”、“学生和员工一样”,真正实现“学做一体”。
  在建筑工程系,就针对不同模块的课程,聘请该岗位的一线工程师或企业专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以项目化、案例化、角色扮演的形式给学生制定课堂任务。线下,学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借助虚拟仿真软件、仿真教具模型等实训设备完成各项任务操作,在训练中给予学生指导。系里还建有配套实训馆,还与烟建集团合作,每年选取多个工地让学生亲临现场学习。同时,从烟建邀请高级技工,带领学生进行钢筋绑扎等实操课,缩短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成长时间。不仅是建筑工程系。在烟台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早已融入学院教学、就业等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学院已构建起“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点线面扇形辐射”的校企合作体系,推动政府成立市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8个生产性实训车间、4个研究所。在这里,订单培养比例占在校生60%。"一切流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和标准来,从招生到就业实现‘一条龙’。”
  现代学徒制,也是学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能工巧匠”的一大秘诀。
  在“鸿准现代学徒制实验班”,记者看到来自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操作设备。造型,核准,打磨,每一个环节都以“成品”标准严格要求,操作规范也严格遵循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
  眼下,学院拥有模具设计制造专业1个国家级、应用电子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物流管理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院院长温金祥院长当选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园里就有企业师傅“一对一”指点,面对面学技术,未出校门就被企业高薪“预订”,实现了人生逆袭。
          名师出高徒,“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
  两天,5个半小时赛程,全封闭作业,154名选手一战高下。
  对于学院机械工程系的选手来说,今年“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金牌来得尤为珍贵。
  “大赛项目对精细化和创新力的要求很高。以前大都是江浙地区院校的天下,我们的学生能挺进国赛,最终获得金奖,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机械工程系主任王长东说,自2008年参加国赛以来,该系已经斩获了5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比赛主要考察选手运用数字化软件进行零件创新设计、实际操作加工、动手装配等能力。”指导教师于仁萍说,学生们出色的逆向建模能力、零件加工能力,离不开日常的专业训练。备赛期间,两位教师发挥在设计院工作过的优势,搜集各种模拟实操项目图纸,再根据图纸分解出题,供学生们训练,“练习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识图和应用能力”。
  一流师资队伍对大赛的引领、对学生的成就,可见一斑。
  采访中,机械工程系带队老师身着的深色工服引起了记者注意。原来,三位老师都参与了学院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开展的专业培训。
  联手德国办学,起始于去年7月学院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的正式“牵手”。学院因此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经过学习,学院获得德国手工业行会德国培训师证书的老师,有资格面向全省职业院校的师生开展培训考试认证,填补我国北方地区德国手工业行会认证体系的空白。
  中德合作班,仅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学院通过对外积极引进与院内培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院803名专任教师中,教授51人,副教授321人,博士硕士38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90%。学院还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博士、高级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充实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此次带队参加“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并取得一等奖的翟玉峰博士,就是学院去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眼下,翟玉峰博士在学院开设有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创新课程,并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与谷歌开展合作项目。
  成就一流的“大国工匠”,还离不开扎实的实训功底。依托深度校企合作,学院已建成实验实训室181个,设备总值为1.14亿元。其中,与西门子公司合作,打造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在山东的第一个职业教育智能制造示范中心,还与一汽大众、丰田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张裕、泰利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合作,通过订单班、设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就零距离接触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
  能工巧匠,自然抢手。统计显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学院多次荣获“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