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骗折射常识教育缺位


发布时间:2011-12-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4期 ·新棚村

 

◎文·新棚村
    怀揣学费的大学新生们,因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因此,开学期间往往也是针对大学新生行骗、行窃的案件高发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只是过去封建礼教熏陶下的才子们推崇的一种读书心态,然而,时至今日,在现代大学校园里还有躲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与社会严重脱节的天之骄子。针对大学新生屡屡被骗的现象,笔者认为,不仅大学生要了解社会生活常识,防止被骗,从中小学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防骗教育,让骗子无机可乘。
    不可否认,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钻研,为今后走上社会、奉献才华奠定基础,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只能是沉溺于书海里的书虫,除了书本以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毫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得不承认是学校教育引导功能的缺失。如果学生拥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考上了大学,却对本该具备的社会常识一无所知,他(她)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剖析一些学生被骗的经过,我们不难发现,骗子之所以能屡屡得逞,一方面缘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滥施同情心。另一方面也有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骗子正是抓住了部分学生的小理弱点才能一步步成功施展骗术。学生遇人求助时,要问几个为什么,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自己实在拿不准,可以请警察帮忙。至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更是要多长几个心眼,用社会常识戳穿拙劣的诡计。虽说“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提醒有些“草木皆兵”的意味,但是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大学新生来说,对于陌生人不怀好意的搭讪确实不能随便搭腔。
    缺乏对事物真伪的常规辨别和判断能力,大学新生被“小儿科”式的骗子伎俩所惑,暴露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弱点。教育者对此加强教育引导责无旁贷。现在,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学生亟须加强“防骗”教育的重要性,开设“安全课”帮学生掌握防骗知识。
    一言以蔽之,要防止学生被骗事件一再重演,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行”之类的有益活动,让学生抬头呼吸校园外的新鲜空气,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作为学生更应该积极响应、认真参与,不做“笼中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