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邵春亮:少数民族学生的活力“老爹”


发布时间:2011-11-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少数民族学生的活力“老爹” ——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大连理工大学教师邵春亮

  笑起来和蔼可亲,讲起话慢条斯理。银发满头,镜片厚厚。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原班主任邵春亮今年76岁,面对他时,感觉不到他已近耄耋之龄。相反,他身上散发着与年轻人一般的热情与活力。

  26年里,邵春亮每天都和他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一起,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慈祥的微笑。学生生病时,他是可依靠的“老爹”。学生想家时,就聚在他温暖的小屋里……

  学生们也喜欢这位老师,因为每天只要和邵春亮在一起,他们就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爱。

  每天早上6点与学生一起跑早操

  邵春亮带的第一届少数民族预科班共有38名学生,分别来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7个少数民族。这些孩子很快就让人领教了他们的“厉害”:晚上不睡觉,早晨不起床,穿着裤头跳迪斯科。这些孩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更是千差万别……

  但是邵春亮不怕这些难题。邵春亮说:“教育就是爱。有了爱,没有融化不了的,特别是这些少数民族娃娃,爱字尤重。”

  1986年,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系招收了首批民族预科班学生,决定由邵春亮担任这38名学生的班主任。当时,邵春亮已经51岁,在大学里,正是专业课教师搞课题、出成果的盛年。带上民族班,就意味着与专业越来越远,每天却要与责任为伴。有着30多年党龄的邵春亮没有畏难,也没有犹豫,而是果断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从一名整天埋头教学科研的教授,转型为照顾一群大孩子饮食起居、学习生活的“老爹”。

  初来大连的新疆学生,饮食起居都有不少问题。首先要倒时差,大连这边8点上课,新疆那边还是睡觉时间。邵春亮要求孩子们早晨6点起来跑早操。但学生们说:“我睡得正香起不来怎么办?”邵春亮说:“没事,老师早晨喊你们,咱们一起跑。”就这样,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5点50分,邵春亮的声音都会像“闹钟”一样在学生宿舍里准时响起。每次出操,他都跑在最前面。

  就这样,从壮年到白头,从“老爹”到“爷爷”,民族班的班主任,邵春亮一当就是26年。省里领导多次关照学校,让邵春亮从班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但邵春亮舍不得离开孩子们。直到去年,邵春亮才从班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26年班主任生涯可能时间不算最长,但他却以75岁高龄创下了全国年纪最大班主任的纪录。

  每年古尔邦节都在家里摆流水席

  蒙古族学生白洋本至今还念念不忘他第一次见到邵春亮的情形。报到第一天,他刚走进寝室,就看见一位老人热情地迎上来:“白洋本,你来啦!”“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你有特异功能?”后来才知道,邵老师在接新班前,都要反复熟悉每个学生的资料,从名字、民族、家庭、毕业中学、习惯、爱好,到照片上的长相特征,他都了然于胸。

  在悉心照料孩子们饮食起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邵春亮对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习惯进行了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一套带民族班学生的诀窍:“尊重+爱护+研究”。

  民族预科班的学生远离家乡,最大的问题是想家。每当古尔邦节到来的时候,邵春亮家都要大摆流水席,一大桌子的清真菜:大盘鸡、炒烤肉、凉拌粉条……丰盛极了。连续两天中午、晚上,几十名学生轮流来家大吃一顿。每当这时,学生们都兴奋得大呼小叫,馋得直搓手。这样的宴席在邵春亮家持续摆了20多年。

  邵春亮家碗筷多、拖鞋多,因为学生们经常光顾。听到有学生要来,邵春亮的老伴就提前用碱水把所有炊具彻底清洗一遍。这些年,老伴早已练就了做手抓饭、拉条子等清真饭菜的好手艺。看着学生“大快朵颐”,笑容就会在老两口脸上荡漾开来。

  为了解少数民族学生,2004年8月,69岁的邵春亮自费去了一趟新疆伊犁,从北疆往西南,他在大巴车上坐了3天,行程4000余公里,脚肿得穿不上鞋。这么做不为别的,他就想知道,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开学前因为大雪封山不能按期返校?亲自走一趟,才知道孩子们求学的艰辛。他说,“人家父母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让人家放心啊。”

  学生家长在给邵春亮的信中充满感激地说,孩子交给您,我们一百个放心。


  时尚“老爹”常与学生聊韩寒

  “报到之前,我想象着班主任是一名年轻活泼的女老师。可是报到那天,发现竟是一名老教授,隐隐有一丝失望。”维吾尔族学生阿丽娅说,“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邵老师身上总有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

  邵春亮经常一身耐克装,头顶李宁帽,戴着一副周润发似的眼镜,是“最帅气的老爷爷”。他每天都跟学生讲当天的新闻,讲身边发生的事,也聊韩寒、郭敬明。“作为老师,要跟上学生的步伐,不要让学生跟着我们。”邵春亮说。

  大连理工大学曾经评选过一次“我最欢迎的老师”,邵春亮以最高的票数当选。

  为了让学生们学好文化课,每学期开始,邵春亮都亲自设计安排教学课程。预科班上的是高中课程,有的老师便不愿上这个班的课。邵春亮总是逐一跟教务处及有关院系沟通,确认任课老师名单。每个老师刚开课时,他都会亲自听上几节,以便发现老师和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邵春亮的引领下,从民族预科班走出的1000多名学生,不仅一个不落地全部升入大学,还被誉为“三多”:考研究生的多、要求入党的多、毕业返回边疆的多。

  冶成是预科班里走出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如今已是新疆信息产业局的处级干部;1991年毕业的吴庆胜,2006年被授予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还有锡伯族学生郭文强、维吾尔族学生希望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都当了老师。他们说,我们要像邵老师那样,也去点亮边疆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记者 刘玉)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7日第1版